“两区”新任务逐项落地 未来科学城持续搞活“回天”短板逐一补齐回天地区年底再增1620个幼儿园学位
▲未来科学城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京华巡礼·昌平篇
截至今年4月底,北京市昌平区“两区”建设多项政策创新已经落地,累计梳理空间资源建筑面积2000余万平方米,筛选确定的99个重点项目已有47个成功签约,昌平区将确保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5000家以上。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昌平区了解到,今年是回天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优化提升两轮行动计划的衔接之年,昌平区共安排教育、交通等领域75项重点项目,预计到年底可增加幼儿园学位1620个、医疗及养老床位1200张、人才保障房2306套及配套停车位2616个,持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搞活未来科学城
已集聚近万名能源领域科研人才
前沿科技、高端产业、商业配套、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在未来科学城展厅内,各种规划一览无余,有的已经变成现实。这个位于昌平区南部的片区已经集聚了一大批研发机构,还云集了众多高校。其中,科学城东区致力于打造能源科研高地。在这里,一幢幢设计风格大气简约的建筑,勾勒出高精尖的科研和产业布局。徜徉其中,不经意间就能看到熟悉的央企logo,这些机构为东区打造“能源谷”奠定了基础。
据未来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科学城规划范围170.6平方公里,其中东区规划面积44.3平方公里,“能源谷”核心区占地10平方公里,集中入驻了国家电网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等60余家高端研发机构,集聚了9000余名能源领域科研人才,累计建成了28个国家级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在智能电网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氢能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已经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
在国家电投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一楼大厅内,北青报记者看到,这里展示着质子交换膜、膜电极、金属双极板等样品,见证着公司在氢能领域这个全新赛道上的努力。国家电投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经济师王勐介绍,公司致力于氢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发、氢能动力系统单元开发、制储氢关键技术研发等,在自主化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单元方面已经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氢能领域国内外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发展前景广阔,我们要对标国际一流,努力实现领跑”。
随着各项政策叠加,未来科学城迎来新利好。未来科学城整体纳入“两区”建设,成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主阵地、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主窗口。目前,包括公司型创业投资企业股权转让所得税优惠在内的24项“两区”优惠政策已集中落地未来科学城,另设有“两区”政策创新清单、人才保障政策清单、科技产业政策清单等多个清单,多项政策利好全方位支持未来科学城产业发展、多角度打造留人环境。
未来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科学城将围绕集聚一流企业、一流研发机构、一流科技人才,支持不同创新主体间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形成一批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技术创新成果,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助力北京高质量发展。
推进“两区”建设
确保全年新增市场主体超1.5万家
推进“两区”建设是当前的重点任务之一。截至4月底,昌平“两区”建设多项政策创新已经落地,累计梳理空间资源建筑面积2000余万平方米,筛选确定的99个重点项目已有47个成功签约。
在推进“两区”建设中,昌平区成立由区委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第一副组长的“两区”建设领导小组,组建实体化运行办公室和自贸组团管理机构,成立8个专项工作组。编制完成了《昌平区“两区”建设工作方案》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昌平组团实施方案》,按照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模式,明确了今后三年昌平“两区”建设的具体任务,并明确了各项任务落实的路线图、时间表。
据介绍,今年昌平涉及“两区”政策创新清单共24项。截至4月底,昌平区主责的三项中已经落实一项,剩余两项也有积极进展。剩余21项“自选”政策创新中,已有7项落地,包括“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健全工业用地市场供应体系”等。自贸区政策创新清单63项中,除去“两区”政策创新清单中重复的23项外,还有40项任务,目前已经完成20项,剩余20项正在加快推进。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两区”建设推进以来,昌平区按照“产业+园区”模式协同,推动医药健康、先进能源两大主导产业跨越发展,力争将未来科学城西区“生命谷”打造成自贸试验区主阵地,将未来科学城东区“能源谷”、沙河高教园区、中关村昌平园打造成昌平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主窗口。昌平区下大力气招商引资,梳理目标企业59家,目前已和34家行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建立沟通联络,其中有25家企业明确在昌平区有投资或扩大再生产意向,提前谋划空间储备,累计梳理空间资源95条,建筑面积2000余万平方米。此外,加快推动项目落地,筛选确定了99个重点项目,目前已有47个重点产业项目成功签约。
下一步,昌平区将健全多层次、精准化招商机制,着力引入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跨国企业研发中心,通过设立集中办公区、创业平台等方式,确保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5000家以上,实际利用外资金额2.4亿美元以上,增幅50%以上,新增重大储备项目不少于100家,推动5家左右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挂牌上市。
补齐回天地区短板
年底将再增幼儿园学位1620个
位于地铁5号线天通苑站东侧的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一楼是清新典雅的书店,午后时光,不少市民在这里安静地看书。楼上的舞蹈室里,附近的居民身着统一服装在认真排练。随着非遗展廊、文创产品店、文化工坊等逐步投用,让本月初刚刚试运营的中心文化功能更多元。北青报记者了解到,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35247.98平方米,地上4层、地下2层。中心包括文化艺术驻创空间、小剧场戏剧孵化基地、大剧院、电影放映厅等,有望成为周边区域的文化新地标。
近年来,回龙观、天通苑地区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正在不断补齐。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包括一镇六街道、133个社区和村,常住人口81.4万人,是上世纪末期北京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超大型居住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较多。同时,回天地区又位于连接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的中间地带,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本市于2018年8月发布回天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计划,重点破解难题、补齐民生短板。三年来,多个方面都取得阶段性成效。在织补城市功能方面,回天地区三年行动计划共安排教育32项、医疗6项、文体7项、养老福利8项、交通28项、市政19项、园林10项、社会管理7项。截至目前,项目全部开工,累计完工64项、投用53项。
具体来说,教育方面,累计完工教育项目17项,增加学位5660个;医疗方面,建成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楼,增加病床200张,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扩建、清华长庚医院二期正在加快建设;文体方面,新增天通苑体育馆、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2处区级文体设施新地标;养老方面,8项养老设施全部投用,增加机构养老设施5处、社区养老驿站22处。
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方面,统筹推进疏整促专项行动。回天地区清退腾退区域性市场及物流中心25个,常住人口恢复至2014年水平,区域环境压力逐渐减轻。为最大限度留住人才、激发活力,昌平区还花大力气通过有偿移交形式收回天通中苑约68万平方米的闲置楼宇,正在织补转换人才公租房、产业空间等设施。其中,人才公租房及地下车库项目已进场施工,可提供集体宿舍、人才公寓等2300余套、地下停车位2600余个,预计6月完工。
2021年是回天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优化提升两轮行动计划的衔接之年,昌平区共安排教育、交通、市政、社会管理等领域75项重点项目。截至目前已开工慢行系统二期等13项,完工天南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天北街道综合服务中心2项,投用回天地区绿地微提升、天北街道派出所2项。预计到年底可再完工9个、投用31项,增加幼儿园学位1620个、医疗及养老床位1200张、人才保障房2306套及配套停车位2616个,持续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文/本报记者 李泽伟
供图/昌平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