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状元”去“扫街”
4月29日,夜晚11点。喧嚣一天的城市安静下来。在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平安大道环卫中转站内,岳海涛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登车,启动,到注水点加水,一气呵成。熟练切换着操作台上的按钮,听着扫刷“沙沙”的工作声,从倒车镜中看到落叶、灰尘被洗起,岳海涛一扫最初的拘谨,打开了话匣子:“我们一个夜班通常是8个小时,需要清扫4公里长的路段,因为是双向车道,要清扫4条路边,算下来是16公里。”
42岁的岳海涛是河南省郑州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下属的郑州市兴东市政建设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兴东市政”)的一名环卫工。2019年年底,他在郑州市第十六届职工技术运动会“机械清扫保洁员技能竞赛”上,一举夺魁,获得了“郑州市技术状元”的称号,还因此获得了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一时间,“状元”的称号在同事之间不胫而走。
跟着“状元”一起体验了“扫街”才知道,这个活没想象的那么简单。
“扫刷的刷尖要碰到路边侧石,离得近了,容易碰坏刷盘;离得远了,又打扫不干净,还得返工。清扫路面,还得观察风向,你看,今天风把垃圾吹到了北面的路边,北面就是清扫的重点,清扫时要降低车速、加大扫刷转速。”岳海涛说,“我的诀窍是熟能生巧,工作中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闲暇时,也总琢磨着咋把活干得又快又好,很少玩手机。”
岳海涛驾驶的是一辆载重4吨的电动清扫车。清扫作业时,车速通常保持在5公里/小时,这样的速度很容易让人犯困,但岳海涛似乎是习惯了“一人一车”的工作安排,始终全神贯注地通过后视镜查看扫刷的实时工作状态。
几乎是每清扫一个小时,要排一次污水,同时往车里加一次水。加水点就在马路边上,连上输水管,刷过水卡,长扳手打开开关,白花花的水就注入清扫车的水箱。加水、排水的时间都是5分钟左右,岳海涛利用这短暂的闲暇时光伸展下四肢,便登车继续作业。
岳海涛清扫的区域是郑东新区CBD,这里汇聚了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河南艺术中心等多座公共建筑,是郑州市举办国际、国内重大活动的核心区,也是对外展示形象的一张“名片”。为了提高精细化管养水平,这里从建成之初就实行了市场化城市管养的模式,兴东市政负责其中1200万平方米的区域。
“我们最担心的是遇到暴风雨雪等极端天气,全员上阵不说,几天几夜不回家也是常事。”岳海涛说,在2015年郑州市区的抗雪除灾中,他曾经连续三天两夜没有回家。近几年公司加大了人员和机械投入,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观。
“2015年,我到兴东市政时,我们CBD区域一共7辆车,到现在增加到了21辆车,其中12辆是纯电动的新能源清扫车,跟原来的柴油清扫车相比,噪音小、易操作,让我们轻松不少。”岳海涛说。此外,公司还专门添置了抑尘车、扫雪车、吸尘车等,让昔日的“一把扫帚扫条街”变成了如今的主干道100%机械化清扫,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更让岳海涛欣慰的是,许多和他一样的环卫清扫司机,也“干出了名堂”。他的同事,1990年出生的崔中魁,在去年的技能比武中一举夺魁,今年3月底赴上海参加了全国清洁清洗行业职业技能总决赛,进入前十强,获得了“全国十佳保洁员”的称号,同时也成为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者。
30日凌晨3时许,岳海涛将16公里的路边清扫完毕,返回出车地,他的同事们开着两辆洒水车与他擦身而过,开始黎明前的下一轮的清扫。
早晨7点,整座城市苏醒过来,恢复了车水马龙。忙碌了一夜的岳海涛走在下班路上,看着干干净净的道路说:“这个活,我会继续干下去!”
(本报记者 王胜昔 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