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7岁男孩偷拿妈妈20元钱当零花钱,被发现后,妈妈让他到派出所“投案自首”的事引起网友讨论。生活中,不少家长会遇到这样的烦心事:孩子不经允许拿父母的钱,或者把其他小朋友的东西偷偷带回家。对此,有的家长会对孩子批评指责,有的认为是小事一桩。家长应该怎么做才比较合适?记者采访了银川市二十四中心理老师刘娇桧。
不要轻易给孩子下定义
孩子偷偷拿别人的东西,往往有以下原因:
1.边界意识模糊,是非观念不强。尤其是拿家里的东西和钱财,孩子觉得理所当然,分不清楚“偷”和“拿”的区别。
2.孩子的缺失感,家长没有及时满足。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期待自己做主,有一些自己想买的东西,此时若家长忽略或者反对,孩子会想办法自己满足自己。
3.孩子的好奇感,只是想近距离看看。小孩子对自己新奇的东西会很好奇,迫切希望近距离看看或者拿回家。
孩子越小,家长越不要把孩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归结为偷窃,因为孩子不懂得什么叫偷,以为自己喜欢就可以拿。所以,当发现孩子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据为己有,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盲目地给孩子下定义。一旦孩子被父母贴上“偷窃”的标签,尤其是拿了家中的东西,父母的各种惩罚会让他没有归属感。
讲道理,建立规则意识
当发现孩子偷偷拿别人的东西时,父母既不要不以为然,忽略对孩子的教育,也不要小事弄大,伤害了孩子,更不能情绪失控,暴力教育。此时,比较可取的做法是,父母平静情绪,询问清楚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分析,做出正确决断。
做好托底,解决当前问题:孩子拿东西是因为有了某种需求,恰恰这种需求没有被及时满足。所以,和孩子协商当下问题解决的办法,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解决(比如偷偷地还回去或者家长出面帮助解决,后面再犯,让孩子自己去处理),既照顾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借机教育孩子。还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劳动来偿还拿家里的钱,写好保证书,下次再犯,就按照家长的方式来解决。
讲道理,建立规则意识:告诉孩子有想要的东西时,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商量,但不能偷偷摸摸获得。在家里建立规则意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限,不可以随意拿别人的东西。父母要做好榜样,不侵犯孩子的边界。当孩子喜欢别人的东西时,明确告诉他,这是别人的,不可以动,如果想玩,必须征得别人的同意。当孩子犯规,适当给予惩戒。
家长也要思考:孩子拿东西或者金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孩子不会合理计划自己的零花钱,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欲望,学会管理金钱。如果是孩子想拿钱获得他人的友谊,教会孩子学会交朋友。如果孩子零花钱太少,父母适当加大零花钱的数量。(记者焦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