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墓、活人墓顶风违建,不能只看到观念因素
接地气的殡葬改革,首先就要承认它的复杂性和过程性,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对各方面的因素予以平衡。
清明假期,有媒体记者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走访发现,沿公路延伸的山间林地中,不少墓碑豪华、气派,但碑上没有刻字,当地村民说,这些是“活人墓”——人还在世,已经提前准备好了墓地。负责经营这些墓地的老板表示:“政策是不允许修大墓的,但是政府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我跟你签个协议,盖上我的私章,乡里面认可、村里面认可。”
就个案来看,签个协议、盖个私章就可销售“活人墓”的现象,显然是违规的。不管是于殡葬改革的要求,还是土地、环保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它都构成了越界。地方政府如果真的对之“睁只眼闭只眼”,则有失职之嫌。当然,背后如果还涉及不正当的利益勾连,就更需一查到底。
而跳出个案来看,这一现象颇具有代表性,对于我们观察和理解殡葬改革的复杂性,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在贵州这样的中西部地区,“一百平方米的墓穴连地带修,二十八万包干”都不缺“市场”,这应该让人对当前墓地价格的高涨及其给民众带来的负担有更深刻的体会。据称,购买这里的活人墓——不需要任何证明,也不需要是本村户籍,交了钱、签个协议就能定块地,这其中应该不排除一些外地“顾客”。在墓地价格水涨船高的今天,这显然为“墓地需求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再增加了一个注脚。
就此来说,高价墓地,以及墓地资源的紧张,让不少人不得不跨区域购买“便宜墓地”,甚至不得不提前准备“活人墓”,这显然提醒殡葬改革过程中,相应的殡葬服务也应该及时跟上。
事实上,在不少人口不够密集的地区,一刀切要求建设公墓、公益性墓地,其带来的土地、生态价值增量,可能未必比原有的农民自发形成的殡葬秩序高出多少。这方面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制定差异化的殡葬改革“标准”。
这篇报道也揭示了一个让人担忧的现象,即个别农村地区的殡葬也正在变得“产业化”。这里面既有市场力量的推波助澜,或也不排除与殡葬改革带来的“过度反应”有关。比如,殡葬改革之前,一些地方的村民可能完全无需担心墓地价格上涨而提前准备“活人墓”。也就是说,在个别地方,殡葬改革的“操之过急”,可能反而抬高了墓地价格,催生“活人墓”现象。这一点不可不察。
殡葬改革涉及观念、土地、生态、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此次事件再次提醒,殡葬改革仅靠“理念先行”是远远不够的。既有的殡葬观念历经千百年所形成,要指望一步到位实现“与时俱进”,本就不切实际。接地气的殡葬改革,首先就要承认它的复杂性和过程性,在此基础上因势利导,对各方面的因素予以平衡。否则,它即便打破了过去的局面,却未必带来进步。活人墓等现象,就是顽固的殡葬观念在市场因素推动下所给出的现实反馈。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