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桂林4月1日电 题:时代变迁下的桂林牛年春耕:耕牛成“模特”渐不拉犁耙
作者 蒋雪林 杨宗盛 蒋丰慧
牛年清明时节的广西桂林农村和往年一样,农民忙着育秧耙田。年近七旬的农民许修保戴着草帽,牵着他的水牛,前往村前的状元桥,他将要去做的事不是春耕,而是一件非常时髦的事儿——给摄影师当模特。
许修保是桂林市临桂区四塘镇田心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八年前一次意外的经历,让许修保多了一份特别的工作——农民模特。雨天披蓑衣,晴天戴草帽,扛着锄头或犁耙,牵着牛走过田心村状元桥,这便是老许的“模特”工作。
许修保和周忠敬牵牛走过状元桥。 蒋雪林 摄田心村山水秀美,田园如画,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村口有一条小溪,由东往西静静流过,犹如玉带缠腰,村前有田畴阡陌,四周群峰环抱,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田心村不仅风光旖旎,历史文化底蕴也很深厚。据史料记载,田心村素有“一门九进士,父子三翰林”之美誉。村里至今还保留有石板路、状元桥、许氏宗祠、石牌坊等古迹。
与桂林市中心距离16公里左右的田心村,以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有一次,村里的一位老师拍摄状元桥风景,觉得有些单调,就让我牵着牛从桥上走过。”许修保说。他牵着牛走在桥上的照片在网上发布后,找他拍照的人越来越多。久而久之,老许和他的牛逐渐成为“网红”。
航拍田心村。 蒋雪林 摄为了方便游客联系,许修保印了“田心村状元桥旅游服务”的名片,上面有他穿着蓑衣赶牛过状元桥的照片,旁边写着联系电话和地址。每次有人约他拍摄,他会象征性地收取一些“务工费”。一年下来,当“模特”的收入约有万余元人民币。
许修保说,做“模特”八年来,找他拍照的游客遍布德国、英国、美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他因此还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英文。
试水“模特”职业的许修保,开启了当地农民养家糊口的另一种模式。在许修保的带动下,村里陆续有多名老人也开始了“模特之路”。66岁的周忠敬是其中之一。
虽说当上了职业“模特”,许修保依然保持着农民本色。许修保说:“耕牛和犁耙使用的机会越来越少,我前年也买了农用机械,田心村159户人家,只剩下7头用来耕作的水牛,现在村里大部分人都用机械耕作。”
“我和水牛相处已14年,它能听懂我的话,给我多少钱都不愿意卖。”许修保不舍他的牛和从事了多年的“模特”职业。
许修保说,他的三个孩子都在外打工,孩子们都不会耕田,也不愿回到村里继承他的“模特”衣钵。和许修保一样,周忠敬的三个孩子也已把家安在城里。周忠敬说,年轻一辈不会用耕牛耙田,耕牛被机械化替代已是大势所趋。
桂林市临桂区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主任刘德勋介绍,2020年,临桂区各类农用机械拥有量2857台。该区11个乡镇使用耕牛耕作的农户不到10%。
耕牛作为农耕文明的象征,曾给无数中国人留下深刻的记忆。“今年是牛年,我小时候放过牛,儿时的农耕场景如今记忆犹新。随着社会的进步,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农耕文明,已进入机械化时代,‘牧童骑黄牛’的场景,今后只能从书本上去寻找了。”刘德勋说。
广西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提供的信息显示,2020年底,广西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81.24%,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作为中国农业大省的广西,牛拉耕田的传统耕作方式,日渐成为历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