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物联网调控,大棚内的湿度、通风始终保持在利于植物生长的合理范围,实现种植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在我区,随着传感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使用,传统农业加速向智能化、数据化转变。记者走访我区五市农户和企业,了解智慧农业从耕地、播种、育苗到施肥、浇水、养护等方面开启产业链智能升级的新成效。
七万只鸡一人管
在中卫市沙坡头区镇罗镇凯歌村北山上,占地400亩的宁夏华琳源农牧有限公司现代化青年鸡育成基地坐落在这里,蓝顶鸡舍排列有序,在空旷山谷里格外显眼。
再过几天,基地3号鸡舍内的7.5万只鸡就要出栏了,公司总经理刘文华不时利用公司大数据平台和手机“乐橙”软件关注鸡舍环境和蛋鸡生产情况。
“这些蛋鸡将销往内蒙古、陕西、四川等地,公司现代化的养殖设备、宽阔的养殖场地,适宜的养殖环境,全进全出的养殖管理充分保证了不同批次、不同日龄的青年鸡质量,实现蛋鸡99%的成活率。”刘文华说。
宁夏华琳源农牧公司是沙坡头区招商引进的一家专业化、科技型、规模化农牧企业,2019年中卫基地建成。
“自动喂料、自动饮水、自动通风、履带清粪等都是机械操作,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也是智能化检测控制。”刘文华说,去年以来,公司和中国农业大学计算中心合作,建立大数据平台,数字养殖改变了传统养殖,远程环境控制,7.5万只蛋鸡只需1个饲养员,鸡舍内几乎闻不到异味。
在公司控制室内,一个大显示屏就可以看到所有鸡舍内的情况。“3月9日15时49分,鸡舍温度29度,超过了设定温度,报警器报警,饲养员检查发现温控开关跳闸,温度、湿度控制不好,鸡就容易生病,‘数字养鸡’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刘文华告诉记者。
沙坡头区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建设智慧农场、智慧牧场等示范工程,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动现代农业高效稳步发展。2019年,中卫市引进大地(宁夏)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沙坡头区白羽肉鸡全产业链项目,加快推进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地(宁夏)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国强介绍:“目前,大地牧业鸡存栏60万只,去年公司在数字化领域投资500万元以上,已与中卫电信、京东农牧签署框架协议,在数字化管理、远程鸡舍环境控制、智能化管理与提高效率方面进行多维度合作。”
宣和镇有悠久的养鸡传统和历史,20多年前,曾被誉为“西北养鸡第一镇”,随着养殖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养鸡业又再现昔日繁盛。
“近年来,宣和镇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发展了现代化集约化养殖。”宣和镇党委副书记刘彦录说,宣和镇的养鸡已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大地(宁夏)数字农业产业园项目的落地开启了宣和镇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养鸡的先河,带动了宣和镇传统养殖户转型升级,目前,宣和镇鸡存栏160万只,有4个养殖园区,建成鸡舍563栋,部分小规模的养殖户也实现数字养鸡。
据了解,沙坡头区积极申报储备2021年国家数字农业应用推广基地建设项目,围绕蛋鸡全产业链条,利用移动、物联网、大数据、ERP技术,打造沙坡头区蛋鸡产业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龙头企业蛋鸡饲养精准化、经营智慧化、服务在线化以及生产智能化、管理数据化、品牌数字化。(记者 杨志挺 文/图)
现代化鸡舍。
动动手指 瓜果飘香
3月12日,走进平罗县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偌大的种植园区看不到几个人,而大棚里却揽尽春色:桃花盛开芳香四溢,大片翠绿的芹菜映入眼帘,普罗旺斯西红柿即将上市。
16时30分,甜瓜大棚里栽苗的工人结束了一天的劳作。随着技术主管秦海涛在手机App上进行操作,棚顶通风口慢慢闭合,卷帘被缓缓放下。
“以前工人们收放棉被要在几个棚之间来回跑,自从有了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及智能农业装备,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全部‘搞定’!”该合作社理事长蒋洪波说。
2018年,盈丰合作社建设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200米外的温棚内外景象在智慧农业云平台的电子屏幕上清晰可见,各类传感器掩映在生长旺盛的番茄树下,工作人员利用物联网系统控制着大棚里的空气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等详细数据。通过安装在棚内的摄像头,可清晰地观察每一株作物的生长情况。
“不同的传感器,可感知不同的数据。温室水肥、卷帘等远程管理,让蔬菜‘渴了有水喝,饿了有肥料’。”蒋洪波向记者介绍,“智慧农业”将园区管理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迈进,实现水肥一体化、蔬菜病虫害远程诊断等,进一步改善了土壤环境,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
“一旦看到作物出现异常,就可以迅速拍照,传给有关农业技术专家,及时确定作物病因,从而‘对症下药’。”蒋洪波说,合作社利用无人机作业,节省了大量时间和人力,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亩均节本增效达到80元以上。
据了解,盈丰专业合作社从2012年的206亩发展到现在的1011亩,拥有113座蔬菜钢架拱棚,种植西红柿、甜瓜、葡萄等56个品种,产品全部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
盈丰合作社是平罗县发展“智慧农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县积极发展“智慧农业”、生态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如今,宁夏中青种业公司、华泰农、泰金种业等瓜菜产业,天源復藏、乐牧高仁有限公司等草畜产业,以及14家水产养殖企业通过安装农业物联网管理系统,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记者 李 良 文/图)
大棚内桃花盛开。
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3月,春暖花开,正是鱼塘育苗的关键时期。
“放苗时间不恰当,易造成鱼苗死损或日后生长速度慢。一般放养鱼苗,都应选择在晴天上午进行。”3月11日上午10时,贺兰县晶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高长城正在鱼苗培育车间给幼鱼喂食。
在立岗镇兰丰村高长城的养鱼基地,记者发现每一个鱼池边上都安装有探头。“现在养鱼容易多了,这个监测探头能回传水温、氧气含量、水的酸碱度等数据,工人通过电脑就可以了解信息,及时调整。”高长城告诉记者,基地有600亩鱼塘,其中240亩是稻渔种养模式,通过将水产高密度养殖所产生的富营养化废水流入稻田,稻田大循环为水稻提供营养物质,减少化肥使用量,稻田吸收净化后的水则为净水养鱼再次提供优质水源,达到水产养殖污染用水的零排放。
“池塘如果缺氧,自动制氧设备马上就打开了。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监测水下生态环境,保证池塘不能缺氧,鱼苗才能高质量存活。”高长城表示,物联网实时监测水质可降低养殖风险。同时,大数据智能技术的应用实现精细喂投和科学用药,降低了养殖水体的污染,使渔业生产从经验依赖型向科学决策型转变。
目前,贺兰县已集成推广应用池塘微孔增氧、生物制剂水质调控、物联网应用等7项标准化健康养殖新技术。建设晶诚、新明、科海、蓝湾、拱福名优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5个。全县引进水产养殖智能监控系统,逐步实现传统渔业手工操作转向智能自动化操作。
在习岗镇五星村,德林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于德江告诉记者,4月中旬园区的葡萄就可以上市了。从事葡萄种植十几年来,因智能温棚推广应用让于德江在种植过程中变得更加“省心”。“通过智能温控装置,可以控制拉风口,保证大棚温度适宜农作物生长,温度高自动开启风口,温度低风口自动关闭。”于德江笑着说,现在他不用到大棚,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就可以操作。园区目前有9个现代化智能温室完全实现流水线化操作、管理,成苗率和壮苗率大幅提高。
据悉,贺兰县已建立蔬菜溯源管理基地共6400亩,在新平、雄英设施蔬菜园区安装物联网监测系统,通过设施种植智能化生产管理,可节约60%以上用水量,节约1/3以上劳动力,降低40%以上劳动强度。
下一步,贺兰县将通过共享与整合,建设宁夏农业大数据中心,大力实施互联网数字经济发展战略,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资源打造数字农业管理服务平台,承载农产品供求信息、休闲农业、农村闲置宅基地、土地交易等数据资源,推进蔬菜、水稻、渔业、畜牧业、葡萄酒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和农业物联网提升,全面推动农业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格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发展。(记者 张晓慧 文/图)
通过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鱼塘水下生态环境。
从种植到销售都“智慧”满满
在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白墩村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园,技术人员通过手机App就能开启供水阀门,实时查看土壤水分含量……节水灌溉的每一个步骤都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在占地3600亩的示范园中,种植着青贮玉米、黄花菜、果树,其中青贮玉米达到2000亩。由于采用统一连片种植、统一滴灌、统一施肥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去年青贮玉米大丰收,赶上市场行情好,亩收入达到2000多元。
这片丰产丰收的示范园,出自新疆兵团设计院宁夏分院之手。2017年,高翔带领新疆技术团队来到白墩村,在流转土地上铺设自动化节水滴灌设施,在1000亩地先后成功试种38类作物,甚至包括滴灌水稻。
“试种区有1000亩,带有探路性质,虽然不挣钱,但筛选出了适合当地种植的作物。”高翔说,青贮玉米、黄花菜、中药材等作物就是这样“脱颖而出”的,它们既适应当地气候水土,经济效益又高。
在白墩村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园的带动下,红寺堡区发展节水农业20多万亩,占总灌溉面积的三分之一,实现了节水前提下的丰收。
此外,高翔还参与筹办了中国(吴忠)富硒黄花菜产业科技高峰论坛,举办地就在红寺堡,论坛致力于提升当地黄花菜的品牌影响力。去年,红寺堡区黄花菜产业综合产值达4.2亿元、亩均收入8000元以上。
但是,红寺堡黄花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也存在销售难的隐忧,根子在于种植户难以精准把握市场脉搏。
鉴于此,红寺堡引进两家企业投资建设黄花菜大数据交易中心,今年年底就能建成投入使用,届时能有效带动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帮助农业生产者更好地掌握信息,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
黄花菜大数据交易中心能够激活自带的质量追溯体系,使买家能随时查询到货架上黄花菜的“前世”信息,诸如灌溉、施肥、长势等信息,确保买到放心菜。
通过对有关数据的分析,红寺堡黄花菜大数据交易中心还能精准预测消费者群体,进而帮助制定个性化营销策略,使得卖家销售有的放矢。
红寺堡黄花菜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建成,将会使买家、卖家携手走出信息盲区,实现共赢。
就这样,红寺堡区从自动化节水灌溉的方兴未艾,到大数据交易中心的即将运营,智慧农业之“智”从种植上游一直延伸到销售终端。(记者 杜晓星)
黄土地种出“智慧果”
3月的固原市原州区彭堡镇姚磨村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里,生机盎然,拇指大的李子挂满枝头,高架上的草莓散发着诱人的光泽,红色、黄色的番茄令人垂涎欲滴……
“草莓已经采摘了两茬,第三茬也成熟了;番茄常年生产,一年四季不断货;李子预计5月成熟上市。”园区经营者杨波通过科技种田,打破了果树种植季节和地域限制,实现了南果北种、提前上市、反季节销售。
2016年,在外从事商贸流通生意的杨波应朋友之邀,在北京、山东等地游玩,从当地的休闲农业中嗅得了商机,决定返乡创业,并将构建现代高效生产体系、做新型职业农民确定为今后的奋斗方向。
返乡第一年,杨波在头营镇二营村承包蔬菜大棚,种植火龙果。由于火龙果生长周期长,加上老旧土棚缺乏温度、光照、湿度、通风等配套设施,导致几十万元付诸东流。
就在此时,姚磨村建成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杨波得知后,来到园区,看到采用国内一流技术建造的36栋高标准大棚,水肥一体机和净化水、防虫蚊、宽带网线、温湿控制、通风等设备一应俱全,他兴奋不已。
“高标准温棚特别符合打造高端智慧农业,我觉得自己的想法一定能在这里实现。”把温棚里里外外看了个遍,杨波立马向原州区有关部门申请承包大棚。
承包经营合同一经签订,杨波马不停蹄地前往浙江、福建等地考察,在福建农科院专家指导下,引进百香果、火龙果、无花果等稀有品种。
示范园为杨波施展身手提供了舞台,他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建立试验示范基地,采用基质配比、水肥滴灌、无土栽培等技术,既解决了南果北种水土不服、土壤中病虫害问题,又使水果品质得到保证。
“水肥一体化系统由电脑控制,通过标准化生产,确保精准灌溉、施肥。”杨波介绍,草莓种植大棚面积为960平方米,栽种无土高架草莓63架,每天由电脑控制自动给水5分钟,并根据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控制水量。
“借助物联网调控,大棚内温度始终保持在零上10摄氏度到25摄氏度之间,湿度、通风始终保持在利于植物生长的合理范围。”杨波说,“园区采用高科技,节约了成本,进而形成连锁反应,产品品质、市场竞争力、效益均得到提高。”
如今,由杨波精心打造的农产品生产园区,实现了定制化生产。他采取种养结合的方法,发展无公害现代循环农业,用牛粪饲养蚯蚓生产有机肥,再用有机肥种植果蔬,使土壤污染防控与有机作物生产相得益彰。(记者 剡文鑫 文/图)
科技让果树提前开花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