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笔在布满皱纹的脸上留下印记,再擦上厚厚一层粉,镜中的吴生录感觉自己就和前几年一样,完全不像80岁的人。连日来,他和自乐班成员在村里的活动室认真画上戏妆,排练“新疆曲子”传统戏,他让女儿用手机录下来,“想留下点东西”。
30岁学戏、50岁登台演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曲子”传承人之一,吴生录这两年觉得有些寂寞。周边传承人1人重病、1人去世,一起表演的老伙计越来越少。吴生录东拼西凑请来乐手、演员,撑起3折传统戏。
“新疆曲子”是清朝中期民间艺人在陕西“眉户”、青海“平弦”、兰州“鼓子”、西北民歌基础上,融合吸收天山脚下多个民族音乐特色形成的一种地方戏曲。
“新疆曲子”在哈密、昌吉、乌鲁木齐等天山北坡有浓厚的群众基础,“红白喜事,农闲时候,只要人坐下来,一把三弦一抱就能唱。”吴生录说。这种用新疆“土话”表演的曲艺,被汉族、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锡伯族等多民族群众喜爱。
为了紧跟潮流,吴生录重新填词,创作出有关农村新貌、扫黑除恶等主题的新曲子,村文化大院又传出婉转悠长的乐曲。
在昌吉回族自治州艺术剧院排练大厅,一批20多岁的“新疆曲子”年轻演员正在排练。他们神情投入,不输老师傅。
正在练习“新疆曲子”的演员迪丽娜尔说:“希望别具特色的‘新疆曲子’可以走得更远,让更多人认识。”(记者 张啸诚 尚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