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成瘾成癖多多少少都会有童年的影子
杭州白富美在商场偷卸妆液被抓 被剑桥录取的女孩得了进食障碍
精神科医生说——
这类成瘾成癖 多多少少都会有
童年的影子
本报首席记者 肖菁
杭州江干法院前两天判了一个盗窃案,案值不大,罪犯在杭州大厦偷化妆品。
案子有两个点比较意外,一是“伸手被捉”的是个年轻的舞蹈老师,收入丰厚,不是为了钱;第二,经鉴定,她患有病理性偷窃,即所谓的“偷窃癖”。
最后因为是“偷窃癖”,法院认定其为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人,依法轻判,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并处罚金。
做鉴定的是浙江省立同德司法鉴定所,马永春主任参与了鉴定,他同时也是省立同德医院心身二科主任,毕业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从事精神科临床及科研工作十余年。
近日,本报记者约了马永春,从那个年轻的舞蹈老师聊起,聊起了各种“癖”。
伸手、得手这个环节,释放了她本身的压力
我们暂且叫她“小伊”,25岁,很美。结婚两年,孩子尚小。
小伊是舞蹈老师,收入很好。那天她是在杭州大厦偷卸妆液被抓。警方一查就有点数了,这不是她第一次偷,也不是她第一次被抓,之前因偷窃小物件被法院判处过拘役和罚金。
她跟警察说:我控制不住。
小伊被送到省立同德司法鉴定所进行司法精神病鉴定。马永春说,小伊是一个很典型的病理性偷窃患者。跟精神病学所认识的“通常这一类精神癖与童年经历密不可分”也吻合。
现在人前的小伊似乎是令人羡慕的“白富美”,但是她的童年并不美好。父母之间矛盾很大,经常当着她的面争吵动手,后来她被留在家中跟随祖辈生活,再大一点就被送去了寄宿学校。
她很小的时候就发现,自己一旦遇到了心里过不去的事情,就忍不住要偷点身边人的小东西。
长大后也是这样,每次她偷的物件对于她的经济条件来说是轻而易举可以承受的,但是每次“伸手”都是她心理压力大的时候,伸手、得手这个环节,恰恰释放了她本身的压力。
记者问马永春,偷的过程不是也会高度紧张吗,她何以用另一个紧张来缓解自身的焦虑?马永春说,这就是偷窃癖发病时的精神本质,偷窃癖的特点是反复出现不能控制的偷窃冲动,当冲动的紧张度升到一定程度,偷窃行为本身即是一种满足过程。
所以刑罚并不是对小伊最好的手段。“所以现在刑事犯罪中,我们往往要对嫌疑人做精神鉴定,是一种进步。”马永春说。
精神心理疾病,一旦来过,就有痕迹
小伊能治好吗?
“人生就是不断的重复”,就像盖房子,前面的砖头是无法推倒的,“过去的一切都会有痕迹”,从这个角度来说,这种由童年不幸种下的因子,在人的一辈子中是很难根治的,但可以通过一系列治疗手段来缓解和控制,以减少发病。
在马永春的精神鉴定实践中,这类成瘾成癖,多多少少都会有童年的影子。偷窃癖,暴露癖,都是童年心理不安全以及创伤的折射。在精神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同因多果”可以概括这种现象,看似成年后不同的精神偏差,其实背后都是不美满童年的影子。
马永春说,“留守儿童”出问题的概率相对较大。他所说的“留守”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给祖辈;还有一类是现在社会城市的父母都工作繁忙,无暇亲自养育和陪伴孩子,只好祖辈上前。
有一个小学生,父母都是高知,父母带过来看门诊是因为他频繁洗手,父母问马永春,我孩子会不会是强迫症哦?马永春经过一系列检查测试和交谈,发现孩子不仅频繁洗手,还常常怀疑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不敢独处,常常会自言自语。
因为怀疑不是亲生,在精神心理学上叫“非血统妄想”,再加上不安全感,这都是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非常危险。
再问下去,孩子的父母身居要职,工作996。平时孩子都是奶奶带,而奶奶也是知识分子,深感教育孙辈责任重大,对孩子异常严苛。所以,在数次门诊后,这对父母开始接手孩子的陪伴和教育,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而不是停留在言语中和对作业的关注里。
同样的“留守儿童”,为什么有的出问题了,有的好好的?归根到底,是所有疾病的一个共同点——遗传易感性,即有的人在天生遗传基因中,具有容易发生这种疾病的可能性。
不要“鸡娃”,要真心陪他长大
精神心理学家的焦虑,莫过于看到那些出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越来越小。
马永春今年年初门诊中接待了一个刚被英国剑桥大学录取为博士的女孩,1米68的个子,只有80来斤。这是一个对自己控制力极强的女孩,她把对自己的严苛不仅用在学习上,还用在体重控制上。
她想吃又怕胖,就用了一种“暴食后再催吐”的手段,自以为完美地满足了口感又不会胖。这样的手段用多了,她得了进食障碍。因为一路走来都是背负着众人的关注,顶着学霸的光环,其中压力可想而知。
另一个14岁的姑娘,就读寄宿民办初中,被家长送来是因为偷同学手机,为什么?马永春多问了些情况,原来女孩刚从“火箭班”被调剂到了“平行班”。其实症状早就有了,只是家长没发现。青春期的女孩容易“掉队”,因为寄宿在学校中,学业又非常繁重。她没经验,没阅历,无法承担这一切的时候,就容易出问题。出问题的第一个征兆往往是无法集中注意力。但可惜的是,对于父母来说,最容易看到的往往是成绩下滑,采取的措施往往是再度加压。
马主任他们做过一个统计,在过去三年里,门诊儿童青少年患者不断增加,在2020年一年里,门诊患者中有21%是13到18岁的青少年,其中青少年中又有60%以上为女生。他们来就诊是因为分别表现出了抑郁、焦虑、适应不良、自杀和自伤等。
为什么是这个阶段高发?因为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叛逆,他们试图反抗,但又还不够强大,所以就非常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做精神心理科医生久了,马永春常常劝身边的人不要“鸡娃”,要真心陪他长大,一起面对这个世界。对孩子来说简单快乐很重要,做与年龄相符的事情很重要,过与年龄相符的生活很重要,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个好的童年足以滋养他一生。
本报首席记者 肖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