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19号线一期预计今年开通 同时还将开通11号线西段、17号线南段、8号线剩余段、14号线剩余段、机场线西延和S1线剩余段
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展望“十四五”前景
贯彻落实市委十二届十五次全会精神
本报讯(记者 李泽伟)昨天下午,北京市“回顾‘十三五’ 展望‘十四五’”系列新闻发布会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从现场获悉,本市目前在建轨道交通线路15条线(段),今年预计开通7条线(段),包括11号线西段、17号线南段、19号线一期、8号线剩余段、14号线剩余段、机场线西延和S1线剩余段。此外,本市正在研究制定《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重点聚焦六类更新项目。本市提出,力争到2025年补齐电力、燃气、供热、环卫等市政保障能力短板,并形成一定的裕度。
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二级巡视员赵洪介绍,“十三五”是北京轨道交通建设重要的五年,“十三五”期间累计开工9条线(段),162.2公里;累计开通11条线(段)160.6公里,年平均开通32.1公里。目前,在建线路15条线(段),289.3公里。运营线路23条,运营里程达到715公里。
北青报记者从现场了解到,随着路网规模不断完善,中心地区线网密度进一步加大,线路通达性和便利性有效提升。北京已有13个区开通轨道交通线路,确定了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中的主导地位。
赵洪介绍,“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将以轨道引领城市发展,车站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融合。大兴机场线全线建成投入运营,同时与京雄城际、城际铁路联络线等实现对接,直接服务于大兴国际机场、丽泽商务区等;平谷线的建设,将对加速京津冀地区经济融合、助力新引擎建设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此外,在轨道与城市融合上,目前共划定71个微中心,涉及14个区,28条线路,将车站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融合在一起,推动了区域文化、科技、生态的深度融合,以地铁为中心聚集区域功能,增加吸附力,实现更和谐高效的出行链。
北京城市副中心轨道服务将逐步完善,赵洪介绍,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与中心城已有包括6号线、7号线、八通线和市郊铁路副中心线在内的四条轨道交通线,初步形成了自西向东跨越石景山、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区的“横贯大通道”;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开工建设,未来将有6条轨道交通线路在这里汇聚,成为“四网融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支点、首都北京新门户、副中心活力核心。
在回答北青报记者提问时,赵洪透露,本市目前在建轨道交通线路15条线(段)。今年预计开通7条线(段),其中包括11号线西段、17号线南段、19号线一期、8号线剩余段、14号线剩余段、机场线西延和S1线剩余段。
亮点
城市更新
推动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双提升”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杨浚介绍,“十三五”时期,本市立足老城保护,推动“保护性更新”。持续推进老城整体保护,落实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推动老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创新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申请式退租等政策,以应保尽保为目标、以更严格的措施、更常态化的制度深化历史文化街区,特别是老城平房区城市更新。
她介绍,“十四五”时期,北京城市更新工作的新思路、新机制层面,将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构建城市更新工作体系。以推动增量发展向存量更新转变为目标,组织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统筹“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重点区域和核心区平房、老旧小区、老旧工业厂房、低效楼宇和低效园区等重点任务,通过加强分区分类规划引导,推动实现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的整体“双提升”。
杨浚表示,规划政策方面,落实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积极推动用地混合使用、建筑空间功能复合利用和功能合理转换,采取灵活的建筑规模鼓励政策;土地政策方面,积极推动土地租金年租制、五年过渡期政策并以作价出资和作价入股方式探索经营性设施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近期还将出台关于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的实施意见,通过持续丰富政策工具,撬动和提高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老一改”
截至去年年底完成棚改约15万户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国伟介绍,“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城市更新以“三老一改”,即老旧小区综合整治、老城保护、老旧楼房改建、棚户区改造等工作为重要抓手,持续加大推进力度,人居环境实现新提升。
张国伟给出了一组数据,从2017年启动新一轮的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以来,全市累计确认改造433个项目,涉及511个小区、3646栋住宅楼,34万余户居民,累计新开工317个项目,完工105个项目;511个小区基本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461个小区成立了业委会或物管会,居民满意度在90%以上。2020年当年完成老楼加装电梯636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自老楼加装电梯列入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以来,累计完成加装1843部,解决了老年人和行动不便人员的上下楼问题,切实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和住宅的宜居品质。此外,截至2020年底,完成棚户区改造约15万户,超额完成计划任务的30%,惠及群众约62万人,累计实现投资超过2000亿元。
张国伟介绍,目前,北京市正在研究制定《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重点聚焦六类更新项目,主要包括:首都功能核心区老旧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和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危旧楼房改建和简易楼腾退改造、老旧楼宇与传统商圈改造升级、老旧厂房更新改造和低效产业园区腾笼换鸟、城镇棚户区更新改造等,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城市管理
力争到2025年补齐市政保障能力短板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岩介绍,“十三五”期间,本市对500多条“有路无灯”道路进行治理,对10万件城市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实施二维码管理。整治违规户外广告牌匾标识7.6万余块。共完成3500多条背街小巷整治任务,规范梳理、入地各类架空线1400多公里,拔除各类线杆近3.5万根。
垃圾分类方面,张岩也给出了一组数据,厨余垃圾“量质齐升”,日均分出量从309吨增长至4248吨,增长了12.7倍。加上餐饮服务单位厨余1861吨/日,厨余垃圾总体分出量6109吨/日。其他垃圾清运量同比下降三分之一,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分两批创建了366个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村,引领带动垃圾分类逐步形成习惯。
她介绍,“十四五”时期,将对标首善宜居标准,围绕“七有”“五性”需求,当好“城市管家”,提供“到家服务”。力争到2025年,补齐电力、燃气、供热、环卫等市政保障能力短板,并形成一定的裕度。基本形成以天安门地区为核心,以长安街、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为统领的首都环境景观体系,城市天际线更加清朗有序。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夜景示范区域,打造京味古城、现代都会、首善宜居的城市景观环境,彰显首都特色的城市环境品质,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城市交通
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超千万人次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容军介绍了“十三五”时期北京交通发展的突出变化,包括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机场“双枢纽”格局形成,大兴机场外围“五纵两横”综合交通规划中的大兴机场高速、大兴机场北线高速中段通车;京雄城际、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开通。“轨道上的京津冀” 加快构建,京张城际、清河站投入运营,启动丰台站、朝阳站、城市副中心站建设,京沈客专、京唐城际、京滨城际铁路建设全面提速。公路网不断完善,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网“断头路”全部清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173公里。
容军介绍,轨道交通成为城市交通主体方式,运营总里程达到1091.6公里(含城市轨道交通726.9公里、市郊铁路364.7公里);日均客运量超1000万人次,最高突破1349万人次,出行分担率已超过地面公交;全路网扫码购票、扫码进站、移动支付全覆盖;网络化运营取得实质性突破,多条线路最短发车间隔突破2分钟,达到1分40秒。
他表示,“十四五”期间,北京交通将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站城融合,以及轨道交通网与地面公交网、慢行系统网的多网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智慧交通体系,大力培育绿色出行文化、预约出行文化和文明出行文化,初步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
本组文/本报记者 李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