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黄堡村五组炊烟袅袅,冰与溪流交织着向远方延伸,村巷道路干净整洁,牛粪被堆在田间地头。
“经过一个冬季自然发酵,春季就能上地了。”组长苏永军介绍,牛粪是村里的“宝贝”,冬季用来烧炕取暖,春季挖出灰,制成农家肥,便是种植青贮玉米最好的肥料。
黄堡村五组地处原州区张易镇和西吉县马莲乡交界处,北临一条由东向西的小溪,南靠连绵大山。出了家门,抬眼就是两座轮廓形似两头奋蹄俯冲健壮牛的大山。于是,当地群众以山喻村,称五组为“狍牛(肉牛)沟”村。
“以前村民生活困难,一家饲养一两头牛已经很不错,养3头牛的农户在村里已属于大户。”苏永军说,那时的狍牛沟徒有其名,只有170多头牛,村民依靠种地维持生计,“大家认为养牛就是用来耕田犁地,很少有人变卖牛,村里也没有像样的产业。”
2014年,借国家政策的东风,当地村民通过金融扶贫贷款,纷纷买牛种草,发展养殖业。当年,村民马玉终与妻子马生花刚刚成家不久,十几亩山地、一间土坯房是家中主要资产。黄堡村调查摸底后,将马生花纳入建档立卡户,协调银行贷款扶持。
“第一年用贷款买了两头牛犊,忙完农活后,抽时间外出打零工,跑牛市了解行情,琢磨着贩牛赚差价。”马玉终家距西吉县兴隆镇牛市几十公里,他从牛只贩卖中发现商机,决定改变传统养殖方式,专门饲养肉牛,又承包40多亩地种植青贮玉米,种植、养殖齐头并进。
“刚开始喂养肉牛纯属摸着石头过河,只能靠自己摸索。”马玉终边饲养边向养殖大户学习,积极参加养殖技术培训,向农技人员虚心请教,很快掌握了育肥技术,摸清了贩卖门道。有了产业扶贫政策支持,加之个人勤奋努力,马玉终抓住“牛市”机遇,一年育肥、贩卖肉牛50多头,收入20多万元。
“摸一摸就可以估算出牛体重,看一眼就能估算出牛能长多少肉。”现在的马玉终,已成了牛市上的行家里手。
“唯有发展特色产业,才能拓宽脱贫富民之路。”对此,苏永军深有体会。苏永军家中5口人,上有年迈多病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孩子,加之父亲患脑梗卧床19年,曾经靠苏永军和哥哥外出打工维持一家人吃穿用度。
2016年,苏永军见村里养殖业风生水起,回家贷款5万元,购买了4头基础母牛,以“母牛产母牛,3年5头牛”的规律出栏补栏,使圈里的牛只如同滚雪球般不断增加。“现在饲养母牛20头,今年又产了10头牛犊,按照时下每头牛犊市场价1万元计算,收入10万元不成问题。”苏永军说,“原来经济困难压得喘不过气来,现在过上了相对富足日子,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现在的狍牛沟常住人口178户600多人,种植青贮玉米2000多亩,牛饲养量1400头,人均2头牛。”黄堡村驻村第一书记柳玉宏说。(记者 剡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