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玩具店:唤醒童年的“解忧杂货铺”
老人从货架上挑了两本小人书,走到朝南玻璃窗边的桌子前坐定,仔细翻看。看了一会儿,他抿着嘴笑了,抬头对店主宋德龙说,“我今年75岁了,这还是我小时候看过的。”
看到老人在店里找到记忆深处的老物件,一抹成就感在宋德龙心间闪过。
今年重阳节(10月25日),宋德龙的老年人玩具店在通州区正式开业,这在北京可算稀奇。
约180平米的店面内,摆放有400余种适合老年人的玩具,如投壶、鼓形锁、4倍大扑克、记忆棋等。木制货架两侧是健身运动区和益智休闲区,老人可以玩飞镖、骑四轮脚踏车绕圈,也可坐秋千、摇椅,玩棋牌、解环游戏等。
玩具,并不专属于孩童。
宋德龙觉得,老年玩具市场在一些发达国家已非常成熟,但近年来,他在全国各地游走,发现老年玩具在我国依然是一个被冷落的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校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老年玩具市场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老龄化、老年人口群体结构的变化,一些老年人将会对老年玩具产生新的需求。
“如果这种店多了,大家也就不足为奇了。”杜鹏说。
“解忧杂货铺”
白露一过,天气越来越冷。
9月中旬,接过店铺之后,宋德龙抓紧装修。店里铺上防滑地砖,两张方桌、几把座椅就摆放在暖气片旁,靠着朝南的玻璃,“遛弯儿的老人经过可以进来坐坐。”
开业那天,门口的电子鞭炮噼里啪啦响,路过的老年人闻声而入。不到一个月,附近有不少老人已成为店里的熟客。
老年人玩具店早9点亮灯,晚9点打烊。
店铺周围多为老小区,有不少老年人居住。走在小区里,时常会看到三五个老人坐在小区的木凳上,聊天,谈笑,看着来往走过的路人。
玩具店给附近的老人们添了个新去处。在一些老年人眼里,这里更像是一处可供消遣的“解忧杂货铺”。
11月3日下午4点,熟客曹大爷又来了。他今年61岁,在北京土生土长。
从他家到玩具店步行不到5分钟,“新开的店,好多遛弯儿的老年人都知道。”玩具店门口的“发泄拳击球”是曹大爷最钟爱的玩具之一。这一天下午,他对着红色的皮球打了近30分钟。
曹大爷随后玩起了投壶,“这是宫廷游戏,兴盛于战国时期。在电视上见过,之前没玩儿过。”他手持箭羽一侧,将箭往漆壶中投掷,屡试屡败,箭散落在壶外。
宋德龙瞧见,上前传递一些技巧,让他将手再抬高些、身子再往后退一点。
“哎,中了!”约3分钟后,曹大爷高兴地喊出声。
宋德龙说,闲下来时,他便在店里玩各种玩具,学习一些基本要领,这样可以带动老年人玩。
下午5点,58岁的王奶奶也牵着小孙女来了,女孩喜欢让她推着在休闲区荡秋千。每一次来,她们都会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
这一次,小孙女发现了木牛流马,好奇地拉着它在店内转圈圈,王奶奶则在打量塑料制手动织毛衣器的平针、滚针织法,“来这里很解闷儿。”
她说,几乎每天晚饭前,都会带孙女来玩具店转转,“之前给孙女儿买过铁皮小青蛙、小鸡。这儿的有些玩具我觉得更适合她。”
老年人玩具店是营利性质的,开业以来,平均一天的销售量为20单。目前,玩具店尚处于试营业阶段,房东给宋德龙免了两个半月租金。
店里暂未雇佣员工,若生意再好些,宋德龙打算请社区引荐下岗人士。
11月3日,街道办的几名工作人员到店参观,询问店主未来可否同社区合作,承办一些老年活动。这与宋德龙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和玩具生产商沟通,筹备投壶大赛、室内高尔夫大赛等,“让老年人玩得开开心心。”
“你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参观完毕后,街道办的一位中年人对宋德龙说。
街道办的人走后,宋德龙接连收了两个快递,其中有一箱是乒乓球训练器。这算是热销品,第一批进的10余套已经售罄,“球固定在塑料杆上,不用捡球,也不占空间,老年人在家就可以锻炼。”
老人觅得“夜生活”
夜里9点多,玩具店还未打烊。
北方寒冬已至,老人们在室外愈发待不住。开张不到半个月,很多老人俨然已在这亮着灯火的温暖之地,觅到了夜生活。
“在店里玩玩具是不收费的,平日9点闭店。有时碰到客人玩得晚,会推迟关门。”宋德龙说,晚上8点至9点是每天最热闹的时间段,晚饭后,一些老年人散步时会进店待一会儿。
吃罢晚饭,曹大爷揣着一个茶杯走进店里,宋德龙和闫大爷正在玩具店门厅抽打陀螺。随着长鞭甩动,陀螺高速转动着,15分钟后,闫大爷感到有些体力不支,坐在椅子上休息,“玩儿这个挺费劲儿。”
闫大爷说,店里有一些小时候喜欢玩的物件,“比如说‘嘎拉哈’。”
“啊?我记得女孩子才玩这个呢,小时候我们男孩子不爱玩这个。”曹大爷接过话,盯着还转动着的陀螺,“我们这儿叫羊拐。”
挪步至窗前,闫大爷又埋头玩起了较熟悉的平面滚珠,用小块木头将白色、红色的木珠分开。除此之外,机关盒他也爱玩,“每次要动脑,对老年人来讲,很益智。”
闫大爷今年61岁了,他是黑龙江人,就住在隔壁小区,平日里和老伴在家帮女儿照看4岁半的外孙女。退休来京后,去通惠河、大运河钓鱼是他最大的爱好。约上小区的三两钓友,带一盒饭、一壶酒,便可在河畔待上一天。
才开业的时候,闫大爷买了一个可乐球,自此以后,每天他都会在院子里踢俩小时。晚饭后出来散步,他也带着。
“这个店开了之后,晚饭后我就不看电视,来这儿玩了。店主跟岁数大的也能沟通,有耐心。”工作日,闫大爷送完外孙女上幼儿园后,早上9点多到店里溜达一会儿,有时见人唠唠嗑、有时玩会儿玩具打发时间。
晚饭后,再来待一会儿、回家睡觉,一天就过去了。
益智锁环受偏爱
为防止玩具很快就被老人们“玩腻”,店里的玩具不是一成不变的。
宋德龙说,每天,他都在绞尽脑汁找寻新奇的或消失已久的复古玩具,让店里的玩具流转起来,保证每天都有新的玩具可让老人们“练手”。
最近,他又在网上搜罗各种老物件,想唤醒老人们快遗忘的儿时记忆,“同时增加一些具有互动参与性的或者是益智类的玩具种类。”
益智类的玩具中,锁环很受老人们喜爱。
55岁的赵大爷,来自黑龙江。白天他在西海子公园打扫卫生,下午6点下班,从公园骑25分钟的自行车回家吃饭,家住玩具店附近,吃完晚饭就爱过来转悠。
起初,赵大爷以为玩具店是打牌的场所。后来发现,里面有各种各样可以上手的物件,“打牌容易急眼,这个不会。”他笑着说,自从有了这家开在“家门口”的老年人玩具店,晚上他就不窝在家里看电视了。
有些玩具,赵大爷觉得价格偏贵,便爱在店里鼓捣,“这里挺乐呵的,就算不买,老板也让我们免费玩。”
前一日来,赵大爷未将银马蹄锁环解开。翌日,在公园扫地时,他边扫边琢磨,总算想出些眉目。一到店,他便取下银马蹄锁环,坐在屏风旁鼓捣了20分钟,“看,我解开了。”他站起来,手持锁环展示给大家看。
曹大爷随即称赞:“脑袋瓜真好使,我就没这个耐心。”
宋德龙将锁头环递给赵大爷,让他继续解。曹大爷也好奇,走近认真看了看锁头环,摇摇头,“这用锤子一敲,环儿不就出来了吗?当了半辈子电工,我也不会解。”
赵大爷没吱声,一心扑在解环上,不到5分钟,他对曹大爷喊道:“老哥老哥,您的锤子还是别用了。”又解开了。
“老板,还有啥智力类的没?”赵大爷问宋德龙。宋德龙挑了一个ABC的字母环给他,他又埋头解起来。曹大爷笑了笑,拿着保温杯去收银台旁加了点开水。
看到店里其乐融融,宋德龙很欣慰。
宋德龙说,他今年41岁,生活在北京通州区,父母远住在吉林白城老家。等玩具店步入正轨,他想接父母来这里看看。这是他开店的初衷之一。
他曾在央视的夕阳红栏目从事过3年的广告运营。宋德龙提到,自己长期与消费群体以老年人为主的企业打交道,深谙老年人内心深处的需求。
“许多老年人退休生活比较单调,他们的精神需求太需要被关注。”
新兴市场前景可期
隔壁的房屋中介、39岁的王先生最中意益智休闲区内的木躺椅,“往那儿一躺,好像一天的烦恼都没了。”
这日晚间,他打了一会儿室内高尔夫,又和宋德龙下了一局象棋。
王先生的同事、而立之年的陈先生亦是店里的常客,有时他喜欢骑着健身运动区的四轮脚踏车在店里店外绕圈,有时玩玩飞镖,有时则坐在吊篮里静静地发呆。在他看来,较之发达国家,我国的老年人放松、娱乐的方式太少。
“其实许多老年人在退休后是闲不下来的。”陈先生说,一些年轻人到店之后,也许能唤醒他们对家里老年人生活的关注。
《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总量达371.3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的17.2%。户籍老年人口总量为367.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比例的26.3%。
这意味着,每四名北京市户籍人口中就有一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校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在老年学领域深耕多年,11月10日,他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老年人玩具店能引起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老年玩具市场在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如果这种店多了,大家也就不足为奇了。”
杜鹏说,许多人对玩具的定义还停留在儿童玩具上,实际上,随着老龄化、老年人口群体结构的变化,一些老年人会对玩具产生新的需求,更多的人将去关注这个新兴的市场,“老年玩具市场将来会有很大的发展。”
老年玩具中,益智类的积木、拼图、九连环等,有益于活动大脑,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对老年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能提高他们的专注度,有利身心健康。”
另外,一些可锻炼手脚、技巧类的玩具有助于老年人开动脑筋、延缓衰老,“一些平时不太常做的动作,通过这些玩具可以得到锻炼,它们其实和儿童玩具有类似之处。小孩处于成长发育阶段,需要开发智力、锻炼灵活性。而老年人需要保持这种灵活性。”
杜鹏还表示,在老年玩具市场发展初期,于老年人而言,较之线上购物,线下实物可能更易掌握大小、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因为是实物,老年人相对更容易接受。”
光顾这家玩具店的顾客以老年男性为主,女性较少,“回头客里,老头也比较多。一些老奶奶晚上喜欢去跳广场舞。”宋德龙说。
尤其在夜间,店铺里不停歇地放着怀旧歌曲、评书、戏曲,一屋子老头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玩游戏,京腔和各地口音交织。不少老人专注投入的神情宛如孩童。
天气越来越冷,一位老大爷感触颇深。他希望为老年人亮灯的温暖之地能遍地开花。有更多的治愈场所能够接纳他们,可让他们排解孤独和忧虑,寻觅到更多善意和理解。
老人接着说,他们不过是变老的小孩,而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
新京报记者 吴淋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