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 “不唯论文和影响因子”,创新性成果也可评教授
“三评”改革典型案例⑥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许昌博士一直从事核物理的基础理论前沿研究。这一常人眼中“吃力不讨好”的研究领域,存在研究难度大、周期长、期刊影响因子低等问题。
但许昌并未因此焦虑。在晋升教授的述职中,他并没简单根据期刊影响因子选择发表在国外期刊上的科研工作进行介绍,而是依据物理意义,着重介绍了发表在《中国物理快报》上的一个创新性工作。许昌的汇报获得了校内外全部评委的高度认可,最终在晋升教授的投票中获得全票通过。
这得益于南京大学率先实行职称晋升代表作制度,在考核制度和职称晋升过程中,一直坚持“不唯论文和影响因子”的评价导向。该校近10年的科技评价体制改革之路成效初显,为科研人员的前沿创新与自身发展厚植了良好的创新土壤。
特别是近两年来,南京大学深入推进“三评”(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激活了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坚持内涵为重、质量为先的发展导向,南京大学的科研工作秉承倡导原创、追求卓越的理念。2014年,原校长陈骏院士提出“做问题导向的原创研究”。2018年,吕建校长提出构建“三位一体原创驱动式”科学研究新模式。原创研究,就是要关注科研工作的内涵和质量,而非简单的论文数量或影响因子;三位一体,即以基础研究为根,向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延伸拓展,关注成果解决问题的价值,倡导成果形式的多样化。
这些理念决定了南京大学的科技评价,形式上必然不以SCI论文或量化指标为圭臬。不仅如此,南京大学还以创新链打通为目标,优化科研组织与评价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形势和学校实际情况,实施了3次重要的科研评价转型,分别为:1985年至2000年引导对科研成果进行国际评价;2000年至2015年关注科研成果质量;2015年至今倡导以问题为导向做卓越科研。
今年以来,南京大学围绕落实《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工作。
具体而言,继续实施“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和“卓越研究计划”,强化问题导向和卓越研究;在原来以国际一流期刊为主要对象的论文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重要国际会议报告、一流国内期刊,构建“三高”论文库,进一步关注高水平原创性论文的内涵质量。同时,修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对标“国家需求、科技进步、文化传承”,注重创新性成果培育,为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提供多元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学强调人才队伍建设与SCI论文脱钩。比如,进一步完善分类评价制度,在职称晋升评审中新增先进技术组和“冷门绝学”跨学科组;深化推行代表作制度,加强同行评议;在聘期考核中,加强对师德师风、社会服务和科研质量的要求,不再对论文等有明确要求。
如今,在南京大学,类似许昌的案例越来越多。“不唯论文和影响因子”的评审机制,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使得青年教师能安心研究前沿科学领域有挑战性的一些基础核心问题。
2015年,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聂越峰教授回到南京大学时,把主要精力投入在搭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氧化物分子束外延与原位角分辨光电子谱实验平台中。前3年,他只发表了一篇论文,但学校充分肯定平台建设进展,给予持续有力支持。
最终,聂越峰做出了突破性成果:制备出一类基于钙钛矿氧化物的新型二维材料,成果于2019年发表于《自然》杂志。《自然》专题报道将该成果与石墨烯相比较,认为“打开了二维氧化物钙钛矿研究的大门,该技术的突破使得钙钛矿材料将如石墨烯一样被广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