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论场丨美丽的“14.5”,美好的“十四五”
家住郑州市上街区峡窝镇上街村的85岁老人赵水木,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自2016年5月11日起,每天省下13.5元、每月攒足400元捐赠给郑州慈善总会。
有人可能会好奇地问:为什么是每天13.5元?老人笑着说,2016年国家发布了“十三五”规划,他备受鼓舞,也受此启发,决定给自己制定一个“十三五”规划,“我每天节省下来13.5元,每月就能省下约400元,然后再通过慈善总会,把钱捐给贫困学生或者其他有需要的人,坚持5年,我这不也是‘十三五’嘛”。
看到这个暖心的故事,内心不禁肃然起敬。每天13.5元、每月400元,五年算下来共计2.4万元,数字看起来似乎不大,但其中却承载着老人沉甸甸的情意。“别人的困难解决了,我心里也跟着高兴,自己就是吃苦过来的,所以能体会到别人的苦。”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这种思想境界和个人情怀,也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从扶贫干部到科技专家,从行业精英到爱心人士,无不在为这项伟大事业添砖加瓦、倾情奉献,为的就是“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虽萤火之光,可堪比日月。赵水木老人的话,也让我想到了前不久的一次下乡经历。登封市赵庄村,地处较为偏僻的嵩山南麓,周围环山,土壤贫瘠,人均耕地只有1.4亩,曾是省级贫困村。下乡前,了解到当地的困难后,同事们自发踊跃捐款,还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些文具和体育用品。虽然掏了腰包,但大家都发自内心地高兴,为能参与到脱贫攻坚这场历史之战、贡献绵薄之力倍感荣幸。区区几百元钱,对很多人来说不过是一顿饭钱、一次近郊旅行,但到了贫困学子和困难群众手里,就会大有用处。
这也告诉我们,社会发展得再快,也要记得等一等那些落在后面的人。过去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通过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大家共同富裕。“十三五”收官之际,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兑现“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庄严承诺。总体来看,我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还比较大。
饮水当思源,先富帮后富。民生改善是梦想的最好诠释,将国家的发展落脚在所有人的共同发展上,单纯靠给钱给物、情怀支撑,显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更重要的是靠国家长远规划来推动,让每个为梦想打拼的人工作有劲头、生活有盼头、日子有奔头,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难想象,再过5年,到2025年,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完成之时,人民的生活品质势必会得到大大提升,离共同富裕的目标将再进一步。
赵水木老人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他说,“‘十三五’规划完成后,准备每天再省14.5元,与国家保持同步,只要身体允许,我愿意一直这样坚持下去……”
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也期待更多美丽的后续。
冯军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