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不断创新,完善着城乡基层治理体系。而这一探索,于2013年在浙江桐乡率先开展——
你好,小镇“当家人”
光明日报记者 陆健 严红枫
清早,浙江桐乡堰头村村民陆乾宝用一张印有“‘三治融合’助推垃圾分类”字样的面券,到村口面店换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与其他村民一样,采用“三治融合”积分制管理后,陆乾宝觉得“拿券吃面”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
郡县治,天下安。从2013年起,桐乡在全国率先开展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探索实践——自治消化矛盾,让老百姓有了参与的活力;法治定纷止争,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德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地改变着老百姓的内心。“三治融合”也将为“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的提高持续积蓄力量。
乡村自治 老百姓充分参与管理
桐乡市乌镇南宫社区,曾有一条和景区相通的老街,沿街开设了许多旅游商品店或民宿,但坑坑洼洼的路面、蜘蛛网般交错的电线、雨污分流不彻底等问题,严重影响老街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
“我们对老街进行大规模改造,没接到一个投诉电话,靠的就是‘乌镇管家’。”时任南宫社区党总支书记丁华君介绍,“乌镇管家”成立于2015年,按照“十户一员、十员一组”的办法,通过“党员带头+组织推荐+群众自荐”等方式加入,社区干部、“三小组长”、党员、新居民、商家都能参与进来。
如今,“乌镇管家”已成为一支拥有300多人的队伍。“乌镇管家”充分发挥本地人熟悉环境的优势,有效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丁华军说,这种基层自治方式,把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摆出来让群众议,让老百姓充分参与管理,在解决群众闹心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乌镇,每一位小镇人都可以成为“当家人”。世界互联网大会落户乌镇以来,“互联网+”的思维全面融入社会治理,几乎每个乌镇人手机里都有一个“乌镇民情”App,老百姓可以用它反映情况,重大事项直接写入党员干部们的责任清单,既“时髦”又接地气。
“拍一张建筑垃圾乱堆放的照片,然后直接提交,很方便,我们上了年纪的人也能操作。”村民刘阿姨介绍,信息平台的工作人员接到信息后,根据具体情况,将信息转交到不同部门处理,并且会在短时间内将回复内容反馈至反映人,有效解决老百姓的烦心事。
乡村自治做加法,权力清单做减法。“800多张表格,涉及项目上百,村里敲章都敲怕了,也不知敲章后的后果,考核的时候,满屋子都是台账。”桐乡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潘川弟回忆,以前,在桐乡各地村,干部们下大力气做了很多好事,但群众并不满意。
“从哪里破题呢?回归依法自治、给基层减负,才是破题的关键。”潘川弟介绍,桐乡开出两份权力清单: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36项职责事项,助政府处理40项工作事项,把20项清单外的事务清理出去,明确了村(社区)“做什么”的问题。
聚焦如何减少矛盾、化解矛盾的同时,桐乡探索通过关口前移、源头防控、综合施策,依托社会组织,将治理重心从过去的“事后救火”转移到“事前防火”。桐乡积极推进社区、社会组织、专业社工“三社联动”,增强社会共治合力,全市目前共有注册登记及备案社会组织3300多家,持证社工近2200人。
乡村自治深入开展,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近3年来,桐乡市刑事警情数下降46.33%,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40%,信访批次下降40.7%,信访人次下降56.7%,矛盾调解成功率达99.4%。
德法并举 善治善行蔚然成风
“打快板,响连天,我是普法宣传员。‘法律六进’说普法,兴高采烈走台前……”不久前,在桐乡市越丰村村民文化广场,一段快板《普法进万家》,赢得村民拍手叫好。老党员沈春雷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法治宣传融入文艺节目中,让老百姓知法、懂法、守法。
自治激发活力,法治定纷止争。桐乡市人民法院在全市镇(街道)新设立11个法官工作室,每周安排一名法官值班半天,让法官对潜在性、苗头性的矛盾纠纷有了及时预判。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桐乡组建植根于民间的道德评判团。道德评判团以评树德,一大批“好婆媳”“新时代好少年”等身边榜样涌现出来。高桥街道越丰村村民组长徐元明就是村里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的成员,他在村里说话有分量,村民们也都信任他。
村民老朱多年来攒下的一大堆建筑材料舍不得丢,在自家院子旁边堆了100多平方米。前不久,徐元明和道德评判团成员沈菊芬、陈少华一起,一周内三次上门做老朱的思想工作。
几次沟通下来,老朱仍旧不肯搬,但态度已缓和了不少。徐元明他们给老朱出主意,不光帮他找了可以存放材料的地方,连搬东西的帮手都找好了。如今,老朱那堆材料已顺利“挪”了地方。
“道德评判团成员协助村委会做村民思想工作,效果还不错。”徐元明说,“大家都是一个村的,都是为了让越丰村更好更美,抱怨的人少了,支持村里工作的人多了。”
在越丰村,道德评判团会把一些身边的好人好事或不良现象交由村民自己评判,分别挂上“红榜”和“黑榜”;百事服务团则整合社会志愿服务、专业技术服务,为村民提供贴心的组团式服务。为了激发村民“自治”活力和积极性,当地镇级层面成立百姓参政团,各村相继成立百姓议事会。为提升村民法治意识,街道、村(社区)成立两级法律服务团,吸收村级法律顾问、司法所工作人员每月下村提供法律咨询,开展法治宣传。
如今,桐乡所有的村(社区)都配备了法律顾问,所有的村(社区)达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所有的村(社区)制定修订村规民约、社区公约。
“现在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蔚然成风。”62岁的桃园村村民顾兴堂说。
“三治积分” 融入百姓寻常生活
配钥匙5分,理发10分,空调维修80分……桐乡河山镇以“三治融合”积分制管理为抓手,通过将城乡居民的行为具体量化,在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中产生“乘数效应”。“三治积分”管理实施以来,全市211个村(社区)积分管理线上线下全覆盖,497家积分超市投入使用,其中线下超市299家,已为21928户兑换28809次积分。
几年下来,一条桐乡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逐渐成型: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健全完善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村民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等“三团两会”的载体,实现“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
奖罚分明激发群众热情。在五泾村集镇上经营炒货店的商户于瑞芳,之前总习惯把炒货放在门口走道上,镇里劝说了几次,收效甚微。积分制管理一推行,于瑞芳的态度变了。
原来,第一次积分排名出炉,于瑞芳的商铺排名垫底,这让她感到很没面子,于是,她积极整改,终于在第二次积分排名时拿下第二名,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榜单的分量,离不开公平的尺子。为保证积分公平,五泾村组织了专门的评判队伍,由3名专职管理员加3名商户自治会成员组成,每月对门前三包、诚信经营等7项打分考评,以综合分值确定最终得分。五泾村党委书记张国强说:“农贸市场内的经营户积分表现突出的,我们准备给予一定的租金减免,激励大家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07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