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
在志愿服务中担当医者使命(我们的新时代)
攀登过贡嘎雪山,跨越过科尔沁草原,深入过井冈山、延安等革命老区,对于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的师生来说,27年的接力奉献,只为一个愿望:让偏远地区的群众也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在一次次义诊、讲座、示范中,服务团师生既为全民健康作出积极贡献,也更加坚定医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
每一名参加过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的成员,都会有一些难忘的经历:
“在陕西省延川县延水关镇中心卫生院义诊时,一名住院患者突然出现抽搐等症状。我们迅速赶到病房协助诊治,及时采取措施,患者生命体征很快恢复平稳。”
“在甘肃省瓜州县,我们想为一名出现呕吐伴肌力减退症状的女孩进行腰穿检查,但家长非常担忧。为了孩子的生命安全,我们耐心向家属解释,最终手术顺利进行。”
“在贵州省麻江县,我们诊治一名角膜皮样瘤患儿。因孩子视力严重受损,我们开辟绿色通道,把患者接到上海进行手术,为孩子恢复了光明。”
在志愿医疗服务中,群众的一声感谢、一句赞美、一张笑脸,都是师生们奋力前行的动力。
在湖南省冷水江市进行志愿服务期间,专家志愿者王翔宇利用针灸,帮助不少老年人解决了落枕的困扰。王翔宇说:“患者从各处赶来,对每一个人,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分析他们的病情病因。患者的认可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7年来,参与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的志愿者有200余人次、专家志愿者50余人次,为基层群众提供免费医疗帮扶,足迹遍布13个省份的22个县、32所医院,累计行程达10万余公里,接诊群众达5万余名。志愿者们的服务时长达数万小时,开展医疗培训500余场,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
建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四川省道孚县,一台耳廓肿块切除加带蒂皮瓣转移手术正在进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任冬冬一边熟练操作,一边向身边的当地医生细致讲解。“在医疗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其实国家在欠发达地区投入的医疗资金很多,但由于缺乏经过正规培训的专科医生,有一些设备闲置了。”任冬冬说,对地方医生进行培训,帮助他们规范使用检查设备,提高他们对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能力,对提升偏远地区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带去的不仅仅是短期医疗帮扶,更是为当地建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为地方医疗事业输血、造血、活血,把最普惠的技术和规范带到基层医院,是我们更加关注与发力的方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教授梁宗辉介绍,服务团一方面通过手把手带教示范、搭建联培联训平台,让地方拥有好医生,提升医疗人才能力素质;另一方面通过更新临床诊治指南、建立科室研究体系、优化完善医院制度等,让基层拥有好医院,提升医院诊疗流程的规范程度。
在结束实地医疗服务后,服务团还会利用互联网,继续进行远程会诊和远程病理诊断,实现与地方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此外,服务团还接收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到复旦大学各附属医院进修学习、联训代培,目前进修人员超200人次,切实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社情
在陕西省凤县,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成员深入秦岭山区送医上门。诊治的对象有久病的患者,有孤寡的老人,服务团成员总是在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和医疗保障情况后,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有针对性的会诊意见。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博士生莫少波是这次服务团中的一员。他说:“能有机会发挥所长,为当地群众做些实事,我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
每一次医疗服务之行,也是一次了解国情社情的实践之旅,一次激励自我成长的筑梦之旅。
“在义诊的过程中,我对‘西迁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要牢记医者使命,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博士生王诚洁说。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高继明说:“我们既见证了西部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深切感受到当地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迫切需求。医疗服务想要更好惠及群众,必须要与当地实际情况和需求相结合。”
“医疗服务团是一场接力长跑,是一代又一代复旦大学医学生的光荣,许多学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实人生的厚度。”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说,“这条路,我们会一直坚定地走下去。”
本报记者 丁雅诵 闫伊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