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塘中心小学学生展示扎染作品。
在兴庆区月牙湖乡大塘中心小学,每周一次的扎染课程受到学生们的追捧。
“对折、捆扎、染色,轻轻滴、慢慢染,每一步都要仔细,不然颜色就跑到其他地方去啦。”扎染课上,老师王语晗一边提醒一边指导着正在操作的学生们。五颜六色的颜料、各式各样的材料以及一应俱全的辅助工具摆放在大家面前,神情专注的他们沉浸在创作的乐趣之中。
“这学期第一次接触扎染,没想到一块普通的白手巾也可以被装饰得格外美丽,我以后想和王老师学更多的技巧。”学生马静兴奋地告诉记者。在王语晗的帮助下,马静先戴上橡胶手套,将自己的白色方巾用皮筋扎成“小乌龟”的形状,再按照自己的想法上色,静置一段时间让方巾充分吸色,最后解开皮筋整理作品,一件新颖别致的扎染方巾就成型了。
“把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带进乡村学校,让乡村孩子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可以激发大家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王语晗介绍道。
这边开展魅力扎染,另一边在兴庆区回一小学的马兰花合唱厅里,传出了“花儿”的歌声,学生们精神饱满、情绪激昂地合唱着《宁夏川》。
为把“花儿”广泛传承,兴庆区回一小学多次开展“花儿进校园”教育活动。在教学中,学校将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容易上口的曲目列为学唱内容,还在原有的曲调上撰写、重新填词,变成“校园花儿”。
另外,学校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认知水平、音乐素养等,分年级制定“花儿”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经过两年的积累,制定了校本课程《绽放的花儿》,融入到各个年级的音乐课堂之中,不仅丰富了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在学校,每个孩子都会唱‘花儿’,下一步我们会继续把‘花儿’传唱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组织师生填写和爱国、民族团结等相关的新词,培育孩子的家国情怀。”兴庆区回一小学大队辅导员魏闪闪说。
据了解,近年来兴庆区教育系统结合“双减”工作,积极引入非遗文化资源进校园,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增强大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记者 肖梦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