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县闽宁派出所有间“情怀馆”,走入其中仿佛时光倒流,从建立之初的艰苦奋斗,到今日的繁荣稳定,一幅幅图片带领参观者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万千。
从1993年护送第一批移民来到闽宁镇,29年间,闽宁派出所老中青四代警察守护着这片热土和父老乡亲,见证了闽宁镇翻天覆地的变迁。
“第一代”警察:拓荒者
今年3月,马旭东光荣退休,同事王元清在他之前已退休。至此,闽宁派出所“第一代”警察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马旭东和王元清原是西吉县公安局民警,也是第一批从西海固护送移民到闽宁镇,并留在这里的民警。他们和移民一起挖地窝子、抗风沙、搞建设,见证参与了闽宁镇的开发建设,也把自己的初心深深镌刻在带领群众致富、为百姓平安保驾护航的从警路上。
时间回到29年前,得知贺兰山下的戈壁滩上要建立移民村,易地搬迁西海固地区群众,民警马旭东、王元清向西吉县公安局党委提出申请,主动请缨担负起为移民群众保驾护航的责任和使命。
移民初期,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两位民警到移民开发区借了3间土坯房,成立了闽宁派出所的前身——西吉县玉泉营经济开发区综合治理办公室。两个人就在这里开始了新的工作。
“第二代”警察:帮扶者
“当时我们要走街串巷向移民群众宣讲相关政策,还要抽空回老家劝说没有搬来的人。”马旭东说,他掰了几个玉米棒子、拔了几株麦穗,回西吉县动员群众,让他们看到新地方能浇上水、种出这么好的庄稼。一次他去群众家做工作时,不小心将警帽落下,等他回去找时,一个不到5岁的小男孩正戴着警帽站在镜子前照来照去,看到马旭东回来,小男孩抱着他的腿说:“叔叔,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当警察。”
1996年,福建和宁夏建立对口帮扶关系,移民示范区被正式命名为闽宁村。1999年,西吉县公安局民警马鸿喜、袁立东成为“接力民警”,与马旭东、王元清共同参与到闽宁村的治安管理工作中。
面对村子发展之初出现的非法买卖宅基地、私搭乱建等情况,民警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地解决问题使矛盾纠纷不出村,辖区治理得井井有条。随着搬迁来的人越来越多,2001年闽宁村撤村设镇,划归永宁县管辖,西吉县玉泉营经济开发区综合治理办公室更名为闽宁派出所。
“第三代”警察:建设者
伴随着闽宁镇的发展变化,闽宁派出所警力增加了不少,基础设施设备也更加完善。“第三代”警察李天贵、狄建勇、杨继勇、黄晓刚和前两代民警一起,护航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民警们以社区治理创新为重点,加强党建引领,社区民警兼任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联系辖区的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村组干部,共同参与乡村治安治理。
2015年,闽宁派出所先行先试,以护航扶贫为抓手,创新社区警务工作,先后孵化出“原隆红义警”“福宁卫士”等10支群防群治队伍,建立健全“五联”工作机制,打造出3个集就地接处警、化解矛盾纠纷等6项职能于一体的综合警务工作站,60%警力下沉至村居,打通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第四代”警察:守护者
随着闽宁镇的发展,昔日风沙漫天的“干沙滩”逐渐变成如今美丽富裕的“金沙滩”,吸引了一些移民后代大学毕业后返回家乡。闽宁派出所“第四代”警察王金虎和杨虎斌、张鹏辉就是其中的代表。
那个曾经抱着马旭东大腿的小男孩王金虎长大了,从上海海事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家乡。自1996年跟随父母搬迁到闽宁镇,王金虎和闽宁镇一同成长,如今他实现了当初的梦想,成为福宁村的一名社区民警。同在闽宁镇长大的杨虎斌大学毕业找工作时,也毫不犹豫地报考了闽宁派出所。
29年、4代警察,闽宁派出所伴随着闽宁镇一路成长。如今的闽宁派出所老中青结合,在荣获“全国最美基层民警”称号的所长任建华带领下,忠诚守护着闽宁镇的父老乡亲。
闽宁派出所以争创“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契机,在继承光荣传统和发扬优良作风的同时,创建了独特的“塞上枫桥”警务工作新模式,先后荣获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全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首届宁夏公安楷模等荣誉称号,并荣立集体二等功。(记者 贾莉)
“第一代”民警工作留影。(资料图片)
“第四代”民警进村入户进行普法宣传。(图片均永宁县闽宁派出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