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长春5月15日电 (李丹)一幢复古版“绿色建筑”静静地伫立着。楼上的钟、楼边的路灯、栅栏里的火车轨道……默默诉说着这里的故事。接通电源后,这座“复古建筑”亮了起来,窗口透着温暖的光,唤醒了老长春人的记忆。
这座“复古建筑”用两只手便可以捧起来。原来,它是张嘉弼兄弟三人按照1:80比例还原的“老长春火车站”。
在长春市南关区长通街道东莱南街社区,有一个特殊的工作室,这里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都出自张嘉弢、张嘉强、张嘉弼三兄弟之手。
张嘉强在绘画。 受访者供图兄弟三人中,张嘉弢患有精神疾病,张嘉强右臂残疾,张嘉弼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们,虽然身体或病或残,但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
十多年前,三兄弟还靠低保维持生活,偶尔捡拾废品。涉足微缩雕塑制作,源于他们用废弃材料制作的老房子模型得到了邻里的夸赞。
三兄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受已过世“木工”大哥的影响,他们靠钻研逐渐掌握了绘画和雕刻、微缩等手工技艺。
作为土生土长的长春人,兄弟三人一直对老建筑情有独钟,想用自己的手艺留个念想儿。“很多老建筑都陆续拆除了,我们也想通过自己的方式,留一些记忆。”张嘉弼说。
之后,他们相继完成了“老长春火车站”“四六一医院”“长春地质宫”“长春文庙”等不同年代的老建筑微缩模型。通过精心雕刻,他们一点点还原了那些存在于时光深处的片段。
张嘉弼是三兄弟的“主心骨”。一块海绵、一根竹条、一块木头,在他眼里都是最好的材料。张嘉弼负责作品设计、量尺、雕刻、组装等工作。张嘉弢负责收集材料、工具,为微缩景观安装电路、电灯。张嘉强特长是绘画。
复刻一个微缩场景最重要的是还原真实,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要精益求精。在制作“长春地质宫”微缩模型前,兄弟三人到现场查看十几次,多角度拍摄照片,研究模型的比例、大小。
绿琉璃瓦顶、门前的红色圆柱、楼梯的白灰痕迹……张嘉弼不断地在现实和照片中探寻细节,在作品中还原生活和岁月的痕迹。
十多年来,兄弟三人创作了千余个微缩模型及手工艺品,他们的许多作品还被吉林省博物院、长春市规划展览馆等单位收藏。
时光无法倒流,许多人希望用微缩景观这种方式将回忆“凝固”。最近,一位外地客户找到张嘉弼,想从他这里定制一个家乡的老宅。
“当去复原某个场景时,有些细节是包含感情和故事的,我感觉很有意义。”张嘉弼说。
张嘉弼在制作微缩景观作品。 受访者供图如今,在长春市和南关区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长通街道东莱南街社区正式挂牌三兄弟文化产业基地,相关部门还出资为他们购置了激光雕刻机。三兄弟开设了手工培训课,免费教授辖区残疾人学习制作中国结、串珠、树雕、树脂工艺品等,让他们有了就业机会。
5月15日全国助残日,长春市多地开展了系列助残活动。长春市南关区残联理事长张迎春介绍,今年以来,为了解决智力、精神和肢体残疾人士的就业问题,当地残联建立了4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基地。根据部分残障人士的特长,大力开展手工业,带动辖区40余名残疾人稳定就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