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抗击新冠疫情的前沿阵地;这里,是呵护幼小生命的战斗堡垒;这里,有一群临时“大白妈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有一个收治新冠密接新生儿的年轻病区,大家称之为“小红楼68病区”。 5月 2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68病区100号床的小宇(化名)由爷爷接出院了,这也成为复旦儿科第100位出院的密接新生儿。截至5月6日,复旦儿科共收治新冠阳性孕妇产下的密接新生儿156例,已出院110例。
根据上海市卫健委的统一部署,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危受命”,承担接收全市新冠阳性产妇所生的新生儿的任务。为了更好地做好疫情防控及患儿救治工作,医院决定设立68病区作为密接新生儿及新冠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定点收治病区。新生儿科主任曹云带领医护团队准备病房布置及物资,从第一台暖箱、第一台呼吸机,到第一台监护仪、输液泵、光疗仪,一个个新生儿救治单元和床单位迅速建立。组建医护团队,制定收住院及出院流程、病房管理制度……3月30日,这里收治了第一例新冠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
病区工作展开后,各种危重症救治任务接踵而至。作为密接新生儿的收治病区,68病区每天会接收来自上海各个定点医院新冠阳性产妇所生的新生儿,其中不乏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发育畸形等危重新生儿。
4月20日,一位小宝宝入住68病区后,主治医生发现孩子有血氧饱和度波动,吸氧后仍不能完全缓解,跟常见的新生儿早期肺部疾病不同,敏锐的医生第一时间意识到孩子需要排除先天性心脏疾病,于是急诊联系心超室1+4防护进入病区进行床旁超声检查,结果证实为紫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心上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伴梗阻性,需限期手术,为挽救患儿赢得了先机。最终,在医院全面统筹协调下,小宝宝顺利完成手术。
负压病房的救治工作尤为艰辛,医护人员穿着大白、戴着面屏和双层手套,不到几分钟浑身就已湿透,连续几小时不能吃东西、喝水、上厕所,连续封闭式管理,极大考验着医护人员。很多90后的年轻医生和护士主动请缨,成为主力。
接孩子出院时,很多家庭都遇到了不同的实际困难,家人全阳、小区被封、没有私家车、缺奶粉尿布……“务必想各种办法帮助宝宝们与亲人团聚。” 病区的医护人员除了积极准备出院小结,联系社工部捐赠奶粉尿布等生活物质,还主动联系社区居委协调车,甚至多人次穿好防护服直接将宝宝们送回小区。
一名有子宫肌瘤、甲状腺癌术后口服药物的产妇,因有妊娠合并症从福建来沪产检和分娩。剖宫产下患儿后,核酸异常的母亲被转至上海公卫中心,小宝宝转入复旦儿科68病区隔离观察,父亲则在酒店隔离。4月9日是小宝宝本可出院的日子,但因母亲仍在隔离期,父亲在酒店无法出来,孩子也不能送往酒店。于是,医护人员又继续承担起“临时妈妈”的照护任务。直到4月14日,父亲隔离结束后,医院为小宝宝出具解除隔离证明,协助父亲接孩子出院顺利返家。
早产儿小冉(化名)在上海市公卫中心出生几天后,转至复旦儿科,在68病区接受治疗。出院时,小冉的妈妈已经出院回家,但爸爸作为密接仍在酒店隔离。经过多方努力,患儿辖区派出所派车来接其回家,68病区派出张澜医生和袁皓护士,身穿大白护送小冉回家,直到小区楼道口,与小冉妈妈核对信息,将孩子交到妈妈手中,送上临床营养科和社工部协调捐赠的奶粉。
年轻的复旦儿科医护们说,经此一疫,对“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