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手抄报泛滥的“锅”该谁来背
漫画 谢鑫
前段时间,看到列宁一句话:“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朝着同一方向再迈出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如今再读,又联想到最近引发热议的手抄报作业,倒觉得道理颇有些相似。
原来,“双减”政策实施后,一些地方的学校在减少书面作业的同时,转而要求学生制作许多可以动手的手抄报作业。要说孩子们真能动手锻炼也行,但现实中,孩子们要么忙不过来要么不会制作,大多作业都是家长代为完成,一些电商平台甚至瞄准“商机”专门卖起了手抄报模版,从动辄上千元的交易量来看,生意可谓十分红火。而手抄报作业,也从锻炼孩子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变味为家长加班加点、出钱出力的“额外负担”。
为什么被冠之以“创新”“实践”之名的手抄报、小制作、小手工等体验实践性作业,最后却会演变成学生乃至家长的负担?
要回答这一问题,恐怕首先还得从手抄报本身说起。从围绕一个选题,到查询资料、编排版面、绘画成品,一套流程操作下来,既能锻炼孩子知识采集、绘画审美等多种能力,也能激发他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来说,手抄报作业本身无疑是能促进个性才能发展的广阔天地。放在国家推行“双减”政策、减少甚至叫停书面作业的大背景下,以手抄报为主的实践性作业受到追捧,是必然的选择,也是不错的选择。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手抄报注重主题意义的教育功能、孩子多项能力的挖掘等,自然是有益的探索。可怪就怪在,不少学校夸大了其作用,手抄报越办越多、难度越来越大,形式内容也花样翻新,和孩子年龄级别不相匹配,别说孩子们很难独立完成,即便是不少家长也完成得颇为艰难。这也就难怪不少家长最后会选择直接购买模板或者半成品,在自身省时省力的同时,也能让孩子“完美”上交作业。
但这样的结果,带来的问题必然不少:其一,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学到的东西寥寥无几;其二,家长工作一天后还要代劳办报,负担过重、牢骚满腹;其三,质量不高、弄虚作假的作业,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仅于教育无益,也折射出相关教育规定落实不力等问题,已经同原本减负的好政策背道而驰。若探究其背后原因,表面上看,是作业的量和度的问题;深层次看,恐怕还在于学校和老师对“双减”政策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真正掌握实践教育的真谛,导致一些好方法沦为形式不说,也难以达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手抄报作业的泛滥,“原罪”不在手抄报,“背锅”的也不应该是作业本身。毕竟,不管是孩子自己办还是家长参与,其初衷都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锻炼。如果教育部门能在相关问题上摒弃功利思想和简单意识,多点用心思量、多点专业考量,真正在实践锻炼的方式上想想办法,相信这种“真理变谬误”的情况定能少些再少些。(宫炜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