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丨深圳:挺进创新“深水区”
新华社深圳4月3日电 题:深圳:挺进创新“深水区”
新华社记者孙飞、陈宇轩
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深圳,被寄予率先突围原始创新难关、抢占全球科技高点的殷殷期望。
科创企业持续攀登原始创新“高地”,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过万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今日深圳正昂然挺进创新“深水区”。
自力更生:直面创新“阵痛”
经历供应限制的严峻考验,华为逆势前行。3月下旬,华为公司发布的2021年年报显示,当年华为实现收入6368亿元人民币,净利润1137亿元,同比增长75.9%。
“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尖利,发出的光就越璀璨。”华为监事会主席郭平说。
2018年以来,中兴通讯、华为等企业接连受到制裁,凸显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硬件软件“卡脖子”困境。
直面创新“阵痛”,必须依靠自力更生。
作为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阵地的核心承载区之一,光明科学城正在成为高端科研资源聚集地和原始创新策源地。深圳湾实验室、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等项目已在光明科学城投入使用,脑模拟与脑解析、材料基因组、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过渡校区等设施平台正在加紧建设。
更多基础研究之“树”,正在不断成长。
位于深圳的新型科研机构鹏城实验室,致力于建设关键大科学装置“鹏城云脑II”,打造人工智能基础性研究平台,算力和数据吞吐能力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大量的研发投入正在持续显现“规模效应”。
2021年华为投入1427亿元进行研发,占总收入的比例为22.4%,处于近10年的最高位。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已突破5%,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
串珠成链:形成创新合力
今年2月,在深圳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几辆自动驾驶轻卡“上岗”,一天单辆车可运输500多箱物资,抗疫物资超万件。
自动驾驶创业企业元戎启行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动驾驶轻卡融合了激光雷达、摄像头、组合导航等传感器,疫情期间负责深圳福田区沙头街道划定管控区内的防疫物资配送,服务12个防疫工作站点。
在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源源不断贡献创新能量。
与此同时,“串珠成链”的创新平台也在凝聚“合力”。
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一种医用活性材料,能够像胶水一样促进伤口快速愈合,这是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研究员钟超的科研成果。
位于光明科学城的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正从机制上探索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应用有机融合,建立起“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
更完善的创新孵化土壤,也在不断孕育。
近年来施行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规定,深圳市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应当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并将科技人员的激励由“先转化后奖励”调整为“先赋权后转化”。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晓东表示,通过赋权科技人员,将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收益和奖励前置到转化前,有利于激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更有前景的科技成果,更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协同创新:迸发湾区能量
从特区到大湾区,从数个区域分别试点到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新的发展画卷在南海之滨徐徐铺开。
从求学香港,到来深圳加入腾讯,再选择创业,“人工智能+”的大发展点燃了贾佳亚心中的激情。思谋科技创始人、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贾佳亚说,利用人工智能让工厂“更智慧”,前景广阔。
人才的流动更加频繁,科研的“火花”在持续碰撞。
利用自主研发的多维同步飞扫荧光显微成像仪器,研究人员可以对动物的脑切片实现快速扫描,从而获得脑神经完整图谱,为脑健康和类脑智能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这是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的科研成果。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同建设,成立不到3年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研究院还与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围绕脑认知与脑疾病的前沿领域,培养新一代脑科学人才。
曾经制约粤港澳大湾区全方位协同创新的藩篱逐渐被打破。
近年来,广东制定了港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省级科技计划的相关规定,推动广东财政科技资金从政府部门直接过境港澳。
“越来越多的体制机制创新,让创新要素在大湾区内更加顺畅地流动,为大湾区创新发展带来强劲动能。”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