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最少”的“课堂”
几天前,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易地扶贫搬迁小区,29岁的刘辉在“六点半课堂”上,又一次与16名小学生共庆集体生日。从去年至今,他和大学生志愿者已经为这些孩子们举办了38个生日。
2020年,曾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石楼县宣布脱贫,上万名石楼移民群众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与信念,从千山万壑的吕梁山中搬离,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进城。但是如何融入城镇,面对新的生活,成为摆在每一个搬迁家庭面前的新问题。
数百名小学生的父母,大多在外务农务工,每到下午放学,有的孩子进不去家门,只能在外面“放羊”;有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常年和祖辈生活在一起。如何帮助孩子适应新生活,辅导学习,成了许多家长忧心的事。
作为县里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的刘辉,在当地团组织支持下,带着规模已达数百人的志愿者团队,开始在移民新区为这里的青少年精心打造一处“天地”,称为“六点半课堂”。
“孩子们需要这样一个场所”
29岁的刘辉是石楼人,他说小时候家里穷,书也没念好,只想着早点毕业工作,赚钱贴补家用,“那时我们中专的老师就是一个志愿服务组织的骨干,感觉人家处处做好事。”
老师的言行改变了刘辉的价值观,他开始为服务家乡、促进家乡发展而努力。
2015年,回到家乡的刘辉和几名年轻人组建起志愿者队伍。他们在去村里探访贫困家庭时看到,许多孩子只能趴在小饭桌上做作业;有的孩子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不知道找谁讲解。
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问题——文化课基础弱。有的孩子上了小学,却连3+2=5这样的简单算术题都很难理解。很多家庭以前处于贫困阶段,拿不出钱为孩子报辅导班。
刘辉等人不定期带着这些孩子开展课外兴趣活动,陪他们谈心,帮他们补习功课,带着他们看星星、做手工,希望改变孩子的心灵。
刘辉觉得这些孩子求知欲很强,特别敏感、可爱。他也深受感染,更加投入地为孩子们争取资源和活动机会,回报孩子们对他的热情。但个人力量毕竟有限,如何更系统、专业地帮助这些孩子,成为刘辉的一桩心事。
“孩子们需要这样一个场所。与其说是‘课堂’,实际是一个青少年社区空间(以下简称‘空间’),也是现在大家课余最爱来的地方。”刘辉介绍,这个100多平方米的空间,分设图书室、自习室、心理辅导区和活动场所,社区的青少年随时可以来此学习、活动。
志愿者有的来自当地支教团队,有的是在家的石楼籍大学生,他们在下午6点半左右,到这里来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辅导作业,带他们开展文体活动。
2021年,刘辉曾对该县移民社区之一的龙山水岸社区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从小学到大学的在读学生有1027人,其中幼儿园、中小学生人数超过700人,其中又有超过7成的孩子为留守儿童。他们多数表达了想要参加集体活动的意愿,同时也希望能够在学习、生活上获得帮助与关心。
“规矩最少”的“课堂”
这是一个“规矩最少”的“课堂”。在这里,一切有利于学习、读书氛围养成的行为都被允许。数千本的捐赠书籍,还有各种少儿实验器材,任由孩子们选看用。青少年在此学习、看书、练字,无需证件、没有费用。孩子们可以坐在桌前看,也能席地而坐,怎么舒服怎么来。
但是每个孩子都要把自己当作“六点半课堂”的小主人,都要遵守“家规”:每逢小朋友生日,大家都要一起过;活动后杂乱的工具要一起收拾;拿回家看的书要自觉归还;自习时要安静;活动时要主动……
刘辉的理想目标,是为石楼青少年建立一个学习空间,帮助孩子们推开一扇改变命运的“窗”,但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2020年,有人捐赠了一张台球桌,孩子们为了占领球桌竟然大打出手;刘辉为空间采买了供大家共用的纸笔、书籍,这些东西也时常不知所踪……有一段时间,他为此感到苦恼,觉得这些行为可能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物资的匮乏。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志愿者接续加入,刘辉发现,在爱心与耐心的“加持”下,孩子们正在发生改变。
10岁的小敏(化名)是第一批来到这里的学生,他一直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成绩也不稳定,遇到难题时老人无法帮忙解答,有时完不成作业。
最近在“六点半课堂”辅导小敏学习的大学生志愿者高静静,是师范专业在读的大四学生,她对自己身份的界定是“有距离的观察者”。
高静静一家也是龙山水岸的移民户。近段时间她正在家乡实习,同时备考研究生。“孩子们白天上学,晚上回来我们就一起学习,他学他的,我学我的,有问题才交流。我希望用我的学习态度去影响他们,其实我的表达也不成熟,与孩子们相处中我也学到很多。”
在高静静看来,这些孩子很懂事,既害羞又渴望被人认可,就像小时候的自己,“每一次学习我都能感受到他们好学的热情,孩子们把我当成大姐姐,什么都跟我说。”
一次过中秋,懂事的小敏特意用塑料袋装了几块爷爷奶奶打好的月饼给高静静,袋子里还有一张被油浸渍的卡片,上面写着“静姐姐中秋节快乐,祝你考研加油!”她瞬间被感动。
“好的变化有不少”
一次,有个男孩写作业遇到难题,在高静静耐心辅导下解决了。第二天在学校,老师考了同样的问题,很多人做不出来,而他却利落地完成解答,获得表扬。回来后,孩子迫不及待地讲述了当天的经历,“我们都好开心的。”
刘辉发现,受到大学生志愿者的影响,孩子们开始自觉打扫卫生,主动收拾自己的学习物品,有人将曾经带回家的图书又悄悄放回“六点半课堂”。
寒假将近,团石楼县委书记郭建明又接到不少在外读书的石楼籍学生的电话,“还没回来就惦记着预约去‘六点半课堂’陪孩子们学习。”
长治学院师范专业大二学生解益帆从上大学起,每到假期就在“六点半课堂”做志愿者,“一开始,我以为志愿者看管好孩子就行,但是随着逐渐深入,我开始思考,这些孩子真正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能做什么?”
在这样的实践中,解益帆说自己学会不断思考,努力学着把问题看得更深些。
这样的“陪伴”很重要
刘辉说,刚刚走出山区的孩子们性格复杂,带给志愿者的感受也是时喜时悲。他觉得,要使孩子们变化或者感动一时很容易,但若要让他们将优秀品质稳定下来,还是很难。
他认为,虽然大多数孩子在他面前显得很懂事,但他们也很容易表现出一种分裂状态:在外面是一个人,在家是另一个人,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在各种环境里维持一个稳定自我的意志力。
“他们现在太小,并不懂未来要干什么,很多孩子其实很懂事,说自己学习的目的就是想让爷爷奶奶不再艰辛生活。”高静静认为,陪伴很重要,也是帮助山区孩子增强分辨能力、提高自我认知的过程,重点在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
解益帆说:“比起自己小时候,这些孩子头脑更灵活,思维敏捷。他们最喜欢问我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子。我觉得通过志愿者的努力,更重要的是让这些走出山区的孩子们眼里有光,能看到未来。”
现在,孩子们一到放学时间就会自觉结伴而来,找出挂在特定地方的钥匙开门进去。有的孩子待到晚上10点才回家。截至目前,先后开展主题文化活动、集体生日会、公益课堂活动等192次、累计参与人次达9748人次,累计活动时长4000余小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移民社区的文化氛围也在悄然改变。一些家长反映,“原本不起眼的小场地成了节假日移民社区里最热闹的地方,孩子们唱着‘早起叠被抹布擦,衣物用品别乱搭’的童谣,也带着我们这些大人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志中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