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学生们回归校园,然而在书声琅琅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却也不容忽视。就在这段时间里,频繁有青少年向银川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打电话求助,各类心理问题的集中爆发也给家长们敲响了警钟。作为12355特约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秀珍老师提醒,疫情后,家长更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状况,不要让孩子陷入心理漩涡。
1 疫情后会产生哪些心理障碍?
在银川念初中的小青(化名),拨打了12355,这天,是周秀珍在值班。电话那头,孩子的声音很轻,带着些犹豫。“现在这样活着,我挺痛苦的……”
“这样的电话,在这次疫情之后有所增加。”周秀珍说,当天她耐心和孩子通了很久的电话,最终,劝说孩子与爸爸妈妈一起来找她,“我可以陪着你,我可以帮助你,你可以信任我”,这句话,给了孩子很大的支持。
问清楚原因,周秀珍并没有太大的意外:父母不理解,只关注她的学习,长期压抑的情绪得不到释放。“这不是她第一次想自我伤害,但即使这样做,也并没有获得父母的关注。粗暴简单的处理之后,父母看到的,还是只有孩子的学习成绩。”
周秀珍发现,最近这段时间,青少年的求助电话比平时多,比如有孩子感到恐惧、沮丧、厌倦,有的嗜睡,有的失眠。“上网课期间,有些青少年染上了网瘾,甚至浏览不健康的网站……尤其是居家隔离期间,家长需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这本身就让亲子关系处在紧张状态。加上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更需要的是社交,而长时间的隔离,让他们的心理也容易发生变化。”
2 如果出现问题,该怎么办
心理出现的任何状况,都需要正面、积极地处理。周秀珍说,尤其是青春期孩子,在这样一个人生特殊的生长时期里,自身本就面临着各种冲突和问题。可以说,即使没有疫情,他们的很多心理问题在平时也是存在的,只是疫情就像一个导火索,会让一些孩子的心理问题突然集中爆发,让孩子和家长都措手不及。
“青少年自己首先要科学、理性地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是情绪反应。”周秀珍说,出现情绪问题,如果父母不能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可以像小青一样,通过社会力量来帮助自己,这样的自救意识,是非常可贵的。如果能通过有效的通道去倾诉,很多情绪会得到自愈,“没有人倾听孩子的心声,这才是让他们最绝望的。”
小青的一通电话,救了自己。在周秀珍的建议下,小青的爸爸带着她去医院做治疗,经诊断,孩子有重度抑郁。周秀珍提醒说,任何一个人,如果长期压抑情绪,都会出现各种问题,所以,正常合理宣泄、调节不良情绪,是人一辈子的功课。如果觉得压抑,哭一场也没什么,或者去运动,也可以缓解情绪。还可以转移注意力,去听听音乐、画画。还要学会向自己信任的人去倾诉。
3 责怪孩子之前,先审视自己
“这里一定要给父母、老师做一些提醒。”周秀珍还是拿小青举例,“在听了我的建议后,孩子的爸爸来了,我问妈妈为什么没来?小青说,妈妈有事要忙。之后去医院做检查,整个过程中,孩子的父亲都是抗拒的,觉得就是孩子不听话。等检查结果出来了,家长虽然接受了结果,却依旧听不到孩子的心声,认为听医生的话吃药,等病好了赶紧想办法把落下的课补上……”
“设想一下,如果你已经溺水,但岸上的人却还在商量你应该想办法自己上来,并且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周秀珍问,“你绝望吗?”
但这样的绝望,其实伴随着很多青少年,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因为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身体、心灵在经历什么,经常发生冲突在所难免。“比如对性的好奇。很多父母直到孩子上初高中了,什么性知识都没有讲过,那这份人类的本能会驱使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如果从不健康的渠道获得信息,就容易走歪路。”周秀珍说,“所以家长在责怪孩子之前,需要先审视自己,到底做了哪些,够不够对孩子负责任。”
4 发现问题,不可简单粗暴处理
周秀珍建议,回归校园后,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比如看孩子有没有失眠、焦虑的情况。她还强调,如果孩子有问题,也请老师不要大惊小怪,不能另眼看待,“更不能打电话叫父母直接把孩子领回家去,这样反而容易让孩子的问题更严重。”
周秀珍表示,儿童和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这个关键期确实容易出现一些精神心理问题,但这些问题大部分通过有效的干预是能够得到康复、缓解的。如果有更严重的问题,可以找专业的医生来解决,父母或他人切不可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去处理。(记者 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