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招聘会。
甘肃省院校银川考察交流座谈会。
高桥家园小区里的共有产权房。
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近年来,银川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全方位做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文章,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以人才为支撑,让科技助力跨越发展。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42万人,相比2015年的23.8万人,增加了18.2万人。去年,银川市还荣获了“2020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奖”。
创新体制机制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6年前,银川成为全国首个成立地方人才工作服务局的城市,整合市人才办、外国专家局、科技局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等职能,成立银川人才工作服务局。两年前,新一轮机构改革中,银川又成立了全国首个省会(首府)城市市委人才工作局。在成立专门的人才工作部门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强化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人才工作专项述职制度,成立银川人才协会等多个人才服务组织,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才)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银川特色人才工作新格局。
为最大限度地为人才发展赋能,我市先后出台《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银川市关于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十一条措施》等“一揽子”人才政策,制定《高精尖缺人才优厚待遇实施办法》《创新型大学生宜居工程实施办法》等30余项配套措施,对新形势下我市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方面作出具体政策规定。
提起银川人才工作,返乡创业者马风勇直言银川爱才、重才、用才氛围浓厚。几年前,马风勇结束了“北漂”生活返乡创业,成立宁夏芯联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从事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以及工艺分析等业务,填补了宁夏在该领域的空白。创业不易,然而,银川的人才政策和服务,让马风勇常常感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2020年疫情期间,他获得20万元首届优秀返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评选补助,这笔钱不仅缓解了其资金压力,更重要的是为他和团队带来了精神上的鼓舞。短短几年时间,宁夏芯联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年产值已从200多万元增长到了2000多万元,员工人数也增长了7倍。
加强区域合作 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5年来,银川市借力东西合作、京银合作、苏银合作,深化区域人才合作交流,以产业招引项目、以项目对接人才,先后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原副校长李华等高层次及急需紧缺人才3500多名、清华大学清洁水养殖人才团队180多个,组织实施各类人才合作项目260多项。同时,还组织开展了“首都院士专家银川行”“塞上骄子银川行”等一系列人才对接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银川市连续举办4届的“创意创新在银川活动”,累计吸引全国100余所高校、1000余家企业、5800余个项目、500多个人才团队参赛路演,“超高倍反射聚光光伏发电”等200多个优质项目落户银川。此外,我市还广泛开展校地企对接、全国大中城市联合招聘(银川站)等各类人才交流活动100多场次。依托“智联招聘银川平台”等网络载体开展大型公益性“云招聘”活动,为广大企业和人才搭建线上对接渠道,促进毗邻地区人才流动。
近年来,一个又一个人才助力城市发展的生动实践在银川上演。比如,银川市按照“搭一个平台,引N个团队”的模式创新组建银川产业技术研究院,柔性引进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专家团队组建“四院一中心”。其中:清华大学—银川水联网数字治水联合研究院实施“宁夏‘互联网+农村供水’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等项目,实现了彭阳县农村供水现代化,被水利部作为全国智慧水利先行试点案例在全国推广。上海交大(银川)材料产业研究院组建“上海交大银川新材料分析检测中心”,累计为20多家企业3500多件样品提供检验检测服务。中国葡萄酒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葡萄抗寒性状遗传规律、葡萄酒产业生态系统服务和荒漠化治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比如,银川市布局建设“离岸孵化器+飞地科研育成平台”,搭建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空中走廊”,在北京、上海、西安等地建成10家离岸孵化器和飞地育成平台,共引进道路CT、危废“链”管家、反渗透膜等30余个科技项目落户银川。
做足做好服务 提升人才吸引磁力
在银川市民大厅,市委人才工作局设立了一站式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提供21项人才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受理、一站联办、一网通行。一站式服务有多便利?银川市人才交流中心主任金晶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为推动公共人才服务集约化,市委人才工作局在市民大厅实行综合窗口,根据群众办事频次随时调整办事窗口和审批室工作人员。以前办理高校毕业生报到、人事档案查询转递、档案证明材料出具等业务时,需要本人持相关证件到市民大厅办理。如今,随着“不见面马上办”“掌上办网上办”以及容错受理机制的建立,这些业务均实现全程网上办理。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实行全程领办、帮办、代办服务。
事实上,人才在银川所享受的便利远不仅于此。近年来,我市为各类人才提供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住房保障等全方位服务,不断营造人才舒心、安心、顺心发展环境。有这样一组数据,银川市每年至少安排1.5亿元确保各项人才政策兑现落地,设立银川市创新创业投资基金1亿元、苏银人才培养基金1600万元。5年累计为评选认定的502名高精尖缺人才、636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储备人选、341名“凤城系列”人才、1002名享受创新型大学生宜居工程政策的大学生发放生活补助、培养经费、租房补贴、购房补贴等7000余万元;围绕银川市重点产业、重点行业实施“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61个、认定优秀技能人才培养基地9个,给予经费补助1800多万元。
留住人才,安居是前提。为确保引进的高精尖缺人才和创新型大学生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市本级投入2亿元购置装修人才公寓130套、筹集创新型大学生共有产权房356套,总投资5.6亿元、建筑面积8.3万平方米的“揽秀苑”高端人才社区项目也即将竣工。与此同时,各县(市)区、园区挖掘、整合资源,通过新建改建、购买企业服务等方式,筹集人才公寓1100余套。硕士研究生刘元鹏就是银川市共有产权房政策的受益者之一,他仅需每年缴纳1.8万元,连续缴纳6年即可获得一套81平方米的共有产权房的全部产权,大大减轻了他的住房负担。“银川这项政策真是不错,不仅解决了大学生毕业后的住房问题,也能吸引更多的外地或者宁夏籍学生返乡建设家乡。”刘元鹏说道。(记者 李阳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