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12时许,代表宁夏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跆拳道项目比赛的10位吴忠运动员载誉归来。本届残运会上,他们取得一银两铜的骄人成绩,这是吴忠市残疾人体育发展史上首次在全国残运会上获得奖牌。
很少有人知道,吴忠市残疾人运动事业去年才刚起步,这群连远门都没出过的选手训练时间只有半年多,开始训练前他们对跆拳道这项运动一无所知。
比赛现场。 受访单位供图
一切从“零”起步
2020年以前,吴忠市在残疾人运动方面的基础近乎为零。2020年9月,吴忠市残联争取到40.5万元资金,用于残疾人运动员备战训练,并与同心县特殊教育学校签订委托训练协议。
今年41岁的马德林是同心县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兼任教练员。体育专业毕业的他,对跆拳道这项运动并不了解,但为了当好跆拳道教练,他提前学习跆拳道有关知识及比赛规则,自学半年后掌握了各种训练及比赛要领,开始在学校的聋哑学生中挑选身体条件相对较好的选手。
初步选拔中,有12位学生身体条件符合跆拳道比赛要求,经过淘汰,最终确定9位选手,均为女生(另有一名来自青铜峡的男选手)。“她们中年龄最大的21岁、最小的14岁,大多没走出过同心县,平时的体育锻炼和运动量仅限于体育课。所以,她们对跆拳道运动也是零认知。”马德林说。
特殊孩子特殊教育
即便这样,队员们的劲头依旧很足。
从今年3月开始,马德林带领队员们从体能训练起步,每天4个小时的高强度训练“雷打不动”。两个月后,他开始让队员们接受跆拳道动作训练,一个动作最少示范50次。“9名队员都属于重度聋哑,虽然我学了手语方便与她们沟通,但对她们来说,一次又一次的动作示范更加直接有效。”马德林说。
教练的反复示范,队员们得付出数倍的努力才能掌握。跆拳道是身体与身体之间的对抗,只有加强对腿部、腰部、脸部这些部位及核心力量的训练,才能做到敢于面对对方选手的每一次出击。“她们特别要强,训练中的苦与累是健全学生想象不到的,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但她们只能默默流泪,无法用语言表达。”马德林心疼地说。
一块银牌带来人生转折
今年19岁的马飞飞,在本届残运会上取得67公斤级银牌。摸着这枚沉甸甸的奖牌,她忍不住嘴角上扬。
借助手语老师,马飞飞告诉记者,10岁之前,她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女孩,每天洗锅、放羊、做家务,10岁之后才开始在特殊教育学校上学,今年是她在学校的第九年,如果没有继续求学,她走出校门后可能会结婚生子,可跆拳道这项运动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在全国残运会的赛场上,马飞飞参加了两场比赛,一场是四强赛,一场是冠军争夺赛。“巅峰”之战中,对方选手无论身高还是比赛经验都比马飞飞有优势,但性格开朗、心态良好的马飞飞并没有退缩,她硬是坚持打完3局比赛,拿到自己人生中第一枚奖牌。
采访中,马飞飞告诉记者她的人生理想:“我喜欢跆拳道,以后还要参加比赛,我想当一名跆拳道教练员。”
队伍中的姐妹花
马梅与马瑞是一对姐妹,她们的父母是健全人,但姐妹俩和弟弟都是聋哑人,3人都在同心县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去年该校正式开设体育项目后,姐弟3人选择了网球、乒乓球等运动项目。
为参加全国残运会,马梅与妹妹马瑞平时训练非常刻苦。遗憾的是,在正式比赛中,马梅因为体重低于报选级别,没有取得参赛资格。马德林说:“以马梅的水平,如果能正常参加比赛,一定会取得好名次。”得知自己没有取得参赛资格,马梅哭得像泪人。
身高只有1.55米的马瑞,比赛中遇到高大的对手,但她还是坚持打完比赛,她的勇敢顽强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据了解,不久后第十届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将拉开序幕,队员们放下行囊,短暂休整后,又将投入高强度的舞蹈训练中。(记者 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