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大会)“蚂蚁教授”沉迷寻蚁30年 只为摸清中国“家底”
中新社昆明9月30日电 题:“蚂蚁教授”沉迷寻蚁30年 只为摸清中国“家底”
中新社记者 胡远航
从热带雨林到雪域高原,从高山峡谷到戈壁草原……30余年来,为了摸清中国蚂蚁“家底”,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徐正会走遍大半个中国。截至目前,他已带领团队收集蚂蚁标本8万余号,发表蚂蚁新属4个、新种105个。这些信息都收入即将面世的《中国动物志昆虫纲膜翅目蚁科》分卷中。这将是首部最完整的中国蚂蚁“百科全书”。
“非常高兴能在退休前传递好前辈交给我的接力棒。”徐正会说,“也希望这本中国蚂蚁的国情报告,能为后续研究发挥作用。”
1962年出生于云南安宁的徐正会,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代蚂蚁研究者。1990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动物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后,他将研究方向聚焦于蚁类学研究。
彼时,中国蚂蚁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缺少系统的基础资料,根本不知道“家底”,也没有成熟的研究方法。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我们的昆虫学研究比国外晚了100多年。蚂蚁不起眼,也不像蝗虫、松毛虫等害虫一样对农林业危害大,更是长期无人问津。”徐正会告诉记者,1982年后中国才陆续有科学家开始蚂蚁的本底调查。
第一次在西安大雁塔附近采集蚂蚁标本,徐正会被蜇得很惨。“那时候不知道蚂蚁的厉害,全凭手捉,不承想碰到蚂蚁尾部的毒针。”徐正会回忆,吸取教训后,才明白要用眼科手术弯头小镊子来采集蚂蚁。
后来,经过反复摸索,徐正会建立了一套自己的采样方法和调查指标,即蚂蚁样地调查方法。每到一地,以海拔高度为依据,选定一块50米×50米的样块,先在样地内调查5块1米×1米样方树冠、地表、土壤内的蚂蚁,再搜索调查样地内的蚂蚁,采集蚂蚁标本和数据。运用这套方法,他带领团队搜遍了横断山区、青藏高原,一直向天山去……
“要了解中国蚂蚁的家底,就得到全国各地采集标本。”据徐正会介绍,采集蚂蚁标本的黄金时段在每年的7至8月,这是昆虫的活跃期,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为了抢这一黄金时段,他们往往一个多月都在野外风餐露宿。每天不是挖土找蚂蚁,就是跋涉赶路,中午只能吃干粮充饥。
不过,这些辛苦,在徐正会看来根本不算什么。因为在野外调查,更危险的是滚石、塌方和泥石流,遭遇蚊虫、蚂蟥叮咬更是“家常便饭”。
“有一天在墨脱调查,晚上安顿下来后我从身上揪下来12条蚂蟥,创口就像火山喷发一样一直咕嘟咕嘟冒血,两小时后才自然凝固。”徐正会说,虽然已经做过防护,但蚂蟥还是钻了进来。
30余年来不停翻山越岭,徐正会和他的学生们共采集蚂蚁标本8.1万号,约81万头;惊人的发现也源源不断,他们先后发表蚂蚁新种105个,并突破性地建立4个新属。
得益于徐正会等“摸家底”科学家的努力,中国蚂蚁家族的面貌也越来越清晰。截至目前,科研人员在中国记录到的蚂蚁种类已超过千种。
“不同海拔、不同森林,住着不一样的蚂蚁,多样性也不一样。”徐正会说,蚂蚁虽不起眼,但它们是少有的社会性昆虫,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且可以改良土壤、扩散植物种子、帮助植物授粉、控制害虫成灾,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价值。摸清家底,只是第一步。希望有更多年轻科学家,加入蚂蚁研究的队伍中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