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圆满落幕。宁夏78家文化企业组团亮相,570余种产品受热捧,现场签订一批合作项目。
本届文博会,宁夏线上线下同步参展,其中,线下设置5个展区,3.4万余人次观展,观展者从中感受到宁夏文化产业的发展新趋势、新面貌:媒体深度融合、文化旅游融合、文化科技融合等融合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正在造就文化经济新气象;文化产业正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文化产业新生态正在形成。
“文化旅游+产业”,宁夏渐入佳境
宁夏的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宁夏馆内五大板块亮点展示之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板块,突出宁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特质,集中展示“一核两带三片区”的文化旅游布局和特色品牌,展现我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优势和项目亮点,展示宁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产品、新业态。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鱼米之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绮丽画卷、“黄河文化”“星星的故乡”“酒庄休闲”“红色主题”“动感体验”“长城遗迹”等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的展示,让每位参观者真切感受到宁夏“中国旅游微缩盆景”的独特自然风光及“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勃勃生机。
“此次参展,我们有备而来,以独特的文化旅游项目、文创产品、特色物产,展现一个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新中卫。展会上,加强与国内外文化企业的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中卫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孙艳琳介绍,随着产业融合的进一步推进和全域旅游发展业态进一步丰富,中卫市加强产品研发,对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民间艺人对剪纸、刺绣、泥塑、沙雕、黄河奇石、黄河水车等手工艺品进行再创作,培育发展了宁夏微元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4家文创旅游商品研发基地,支持宁夏沙坡头旅游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了宁夏丝路艺达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开发出沙画、大漠风情系列桌灯、驼绒画、滩羊绒画、沙雕、黄河石刻等50余种文创旅游商品,屡获嘉奖。已举办的2届文创旅游商品大赛,培育研发了中卫沙画、特色剪纸、沙雕、西夏瓷等蕴含黄河文化的文旅商品。投资1.6亿元建设的国内首台大型魔幻情境体验剧《沙坡头盛典》以黄河文化、沙漠文化为主题,受到社会各界及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
赏美景,品香茶,是宁夏馆观众的“标配”。
本届文博会,宁夏刘三朵八宝茶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系列八宝茶产品及相关文创产品,实现现场签订56万元销售订单的好成绩。
八宝茶配制技艺是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刘三朵”经过不断创新研发,赋予这一古老技艺新的活力,突破传统八宝茶盖碗喝法,将“便携式奶茶杯”与八宝茶相结合,为年轻人打造可随时随地享受“美味、营养、健康”的一杯好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同时,结合传统文化,研发端午、中秋、新年等传统节日礼盒,以文创、剪纸及盖碗瓷器相结合为展现形式,挖掘文化内涵,丰富产品种类。
对此,宁夏文化产业投融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占军认为,无论是奶茶、八宝茶,或是各类果茶,都来源于对茶文化的不断创新,这些创新不是为了满足“既有的需求”,而是发明出“新的需求”,文化便是创新的最强原动力。
在宁夏馆中,不少南方游客在品尝酒(茶)的同时,回望着宁夏文化旅游宣传片讨论:“在黄河边喝这杯酒(茶),是怎样的体验?”
“文化产业如何落好棋子,走好发展的路子,在这种交流碰撞中会产生创新的火花。”刘占军认为,针对展会上获取的市场需求,将对黄河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时代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让黄河文化“活”起来,让黄河经济“热”起来。
文化赋能特色产业,叫响“中国枸杞之乡”
本届文博会,“红色名片”首次以最新的宁夏枸杞区域公用品牌形象亮相,为宁夏枸杞量身打造的全新视觉形象“宁”字标,由枸杞和“宁”字两大视觉元素构成,红色象征红枸杞,黄色象征黄河,突出的“宁”字,表达了区域公用品牌的专属性与权威性。“宁”字在笔触上融入了黄河九曲的特点,体现宁夏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枸杞甲天下。
宁夏馆内,“文化+特色产业”方面集中展示文化创意设计与宁夏“九个重点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高质量的创意设计、深入人心的概念,提升特色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凸显产区优势,叫响“中国枸杞之乡”、贺兰山东麓“紫色名片”等诸多品牌……馆外,“宁夏枸杞贵在道地”专场推介会现场签约金额高达1.65亿元。宁夏全通枸杞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新品“任爽枸杞酒”、宁夏中宁枸杞产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推出新品“鲜枸杞全浆”,作为两款宁夏枸杞产品的“新成员”精彩亮相,成为现场广受青睐、咨询度高的“明星”新品。
“‘任爽枸杞酒’,不仅富含营养,更富有科技含量,拥有34项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市场反响不错,保守估计今年在广州能铺设1.6万家餐饮店。”参展企业宁夏全通枸杞供应链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雍跃文表示,全通公司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枸杞酒专业生产厂家,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枸杞发酵酒、枸杞露酒、枸杞酱酒、枸杞白兰地等年产1万吨。
展会现场,枸杞干果、枸杞原浆、沙棘枸杞原浆、石榴枸杞原浆、枇杷枸杞原浆、枸杞酵素、枸杞芽茶、枸杞花蜜、枸杞特膳食品、枸杞酒、枸杞饼干、枸杞口红、枸杞面膜、枸杞眼贴等30余种枸杞系列产品精彩亮相,打破了消费者眼里只有枸杞干果的局限,使枸杞跳出了“保温杯”,琳琅满目的枸杞产品让参展商和深圳市民驻足品鉴,纷纷称赞。
讲好宁夏枸杞故事,进一步增强“宁夏枸杞”“中宁枸杞”两个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宁夏正借力文化赋能,驱动枸杞产业“活性”。
注重枸杞产品开发和创新,推动枸杞中医药与养生保健、医疗康复、健康管理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指导企业开展枸杞产品创意研发,增强枸杞旅游产品的丰富度和特色化。开发干果、饮料、酒类、芽茶、籽油、保健品、药品、化妆品及其他枸杞衍生品等百余种产品和枸杞摄影、刺绣、书画、剪纸等文化产品。开发推出50种以上枸杞药用养生文化创意产品。
挖掘深度体验资源,将枸杞采摘、杞乡观光、枸杞摄影、美食品鉴、特色购物等要素统筹起来,进一步完善枸杞旅游产品供给,培育集枸杞养生、文化体验、品鉴购物等为一体的枸杞主题旅游休闲景区。依托枸杞产业聚集带资源优势,串联周边相关旅游资源,开展枸杞采摘游、枸杞生态游、枸杞度假游,培育集枸杞文化、生态旅游观光、山水田园等特色资源为一体的康旅模式。同时,将枸杞旅游线路纳入国家黄河文化旅游主题线路之中。
“枸杞全身都是宝,这样的奉献精神,也是宁夏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写照。当前,枸杞产业正按照‘123456’的发展思路阔步向前。即突出‘宁夏枸杞’道地产区优势,叫响‘中国枸杞之乡’品牌;着力打造‘宁夏枸杞’‘中宁枸杞’两个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中国枸杞研究院、国家枸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宁夏)、国家级中宁枸杞市场3个国家级平台;构建枸杞产业标准、绿色防控、检验检测、产品溯源四大体系;打造枸杞标准制定发布、精深加工、科技研发、文化传播、市场交易5个中心;重点实施基地稳杞、龙头强杞、科技兴杞、质量保杞、品牌立杞、文化活杞六大工程。今后,将不断加大政策保障、资金扶持、科研攻关、营销推广等力度,让枸杞产业‘常新长红’。”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王自新说。
非遗生命力转化为生产力,魅力正当其时
“看!那就是我家乡的凤凰碑!”9月25日,一位在深圳工作的宁夏人参观宁夏馆时,对身边友人热情介绍道。
随着她手指的方向,宁夏馆内文旅深度融合板块中,一座色如白玉、高达1.6米的凤凰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宁夏尽心上(银川)夹纻漆器研究中心历时2个月完成的参展作品。
夹纻漆器,是我国传统漆器品种之一,与北京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瓷器并称中国传统工艺“三宝”,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流传千年的技艺,承载历史的文物,在文创中“活起来”,与百姓的生活自然融合,从而获得新的生命力和内生的延续力。
“凤凰碑”旁的展台上,通过夹纻漆器技艺“复刻”彭阳县出土的漆器双耳杯、宁夏博物馆收藏展品道光粉彩托、错银云纹铜镦酒杯等文创产品,精美轻巧,便于携带,特色鲜明,成为备受游客喜爱的伴手礼,这些跨越千年的文物随着文博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国潮风’盛行下,很多年轻人喜欢将带有历史厚重感的文物以更加轻快,甚至拟人化的形式展现,这也是非遗项目的市场机遇。因此,在用夹纻技艺‘复刻’文物时,我们更加注重用得上、‘特有范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宁夏尽心上(银川)夹纻漆器研究中心代表李文汐说,随着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意识逐渐增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已经成为业界共识。
“侧面的碎发、睫毛都非常清楚,简直栩栩如生,鲁老师不愧是非遗传人啊!”在深圳文博会宁夏馆石嘴山展区前,四川游客孙思欣喜不已。她手中拿着的,是宁夏剪纸非遗传人鲁卫东刚刚为她完成的剪纸作品。
63岁的鲁卫东有一双巧手、一颗匠心,掌握了扎花灯、绘彩车、画玻璃画、油家具、糊顶篷等各类技艺,也承担过银川南门、滚钟口、北塔、西塔等古建筑物的修缮绘画油漆工作。
除了剪纸作品,鲁卫东还带来了自己手工制作的“绿皮小火车”模型——根据宁夏重点文艺项目和庆祝石嘴山市建市60周年的献礼影片《绿皮小火车》制作而成。
“宁夏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我们一同喝着黄河水长大。无论是剪纸,还是其他传统技艺,都是这块土地流传下来的瑰宝,我们都有责任传承好,我们会老去,但只要有文化自信,非遗就‘永远是年轻’。”鲁卫东说。
近年来,宁夏不断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力度,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
9月1日,由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订通过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不仅通过立法守护了宁夏非遗根脉,而且开启了宁夏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时代。
新修订的《条例》,打破了非遗传承人“终身制”,规定了非遗传承人应当履行的“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义务,同时还提出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高等院校、中职学校开设非遗专业或课程,建立非遗教学和研究基地,开展非遗专业人才培养等。
“我常到校园里给孩子们上课,最感动的是,不少孩子喜欢剪有节日气氛的窗花,这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鲁卫东说,面向未来,我们要珍惜非遗保护的时代机遇,把老祖宗的技艺和智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光彩,涵养出更加深厚的文化自信,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
传统与现代携手,继承与创新交融。本届文博会上,宁夏一批龙头企业、数字文化创意精品和“文化+”“互联网+”新业态集中亮相,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商业、旅游、体育、时尚等产业融合发展成果及新型文化产品涌现,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影响进一步扩大。以此为契机,宁夏将持续发力,推动文化产业以崭新的姿态,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记者 高 菲 王 溦)
以“打造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为主题的宁夏馆,通过“仰观浩瀚星空”的视角,吸引广大观众打卡“星星的故乡”。(本版图片均由宁夏日报记者 党硕 摄)
展示的宁夏枸杞产品。
深圳文博会文化产业综合馆人来人往。
非遗传承人陶瑞珍现场制作葫芦刻画。
固原展台上展示的民间刺绣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