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经硝河乡的葫芦河为该乡发展草畜产业提供水源保障。
西吉县硝河乡和美新村苏占花一家最近遇到了新问题:得给家里的23头牛找个“新家”了。
面对牛棚日渐拥挤的现状,苏占花的大儿子杨英杰还有些怀念之前山上“天宽地阔”的日子。
在苏占花眼里,儿子的这些小苦恼算得上是“甜蜜的烦恼”。移民搬迁前,大人们吃的苦,是尚且年少的儿子不能理解的。
时光回溯到2013年,苏占花一家生活在距离现在的新家1公里以外硝河村的山上。
“山上生活困难,首先是吃水不方便。用扁担挑着水桶,得走三四公里路,挑一趟水要花费一个多小时。”人饮水都这么难,家里养的牛就更别提了,每天都要赶着牛满山沟找水喝。
天地之“宽”那是没得说,但面对有限的饲料和水源,何谈增加养殖规模?何谈增加收入?养的两三头牛吃着几亩旱地种的草料,苏占花一家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搬迁后,家里的自来水管接到了牛棚的食槽。牛棚顶4个角安装着24小时工作的摄像头,监控牛的实时状况。从此苏占花坐在客厅看着电视就能完成过去在山里放牛的任务。
“搬迁前的路也是难走得说不成!上下山都是土路,大女儿和二儿子那时候上学远,一下雨就没法走了。小儿子是享到福了。”苏占花的小儿子杨英博今年读小学二年级,学校离家就隔了两条马路。搬迁后出生的他,对于哥哥姐姐当年的行路难、上学难完全没机会体验。“现在的生活变化太大了,家里收入也高了,娃娃的生活、上学条件也变好了。对于小儿子,我们有信心把他培养成大学生。”
苏占花的丈夫杨忠是村里的兽医,眼下正忙着给邻村养殖户的牛接种防疫疫苗。从山上搬到和美新村后,随着家里养殖规模扩大,杨忠自学成才,医术逐步提高。大儿子跟随父亲学习肉牛冷配技术,养牛贩牛、给牛看病,一家人靠着牛走上了致富路。
并不只有苏占花一家,在“家家种草、户户养畜”的和美新村,因养殖规模扩大导致人畜空间紧张的问题越来越普遍。而人畜共院所产生的畜禽粪便及废弃物,对环境也会造成污染,影响人居环境。
对此,西吉县硝河乡积极推进“出户入园”肉牛养殖小区建设项目。该项目就是将“苏占花们”的牛从家里的牛棚统一“请”到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肉牛养殖小区。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652万余元,即将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村集体发展饲草种植、肉牛养殖,引导村民进行集约化养牛,有助于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通过逐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养殖户收入。”硝河乡党委书记郑超说。(记者 何耐江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