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义乌8月22日电(记者 黄慧)来自印度的吴迪在浙江义乌经商已有12年时间,目前他又多了一个新身份——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翻译志愿者。待一年考核期满并顺利通过后,他将成为一名正式的调解员。
在浙江自贸试验区赋权扩区即将迎来一周年之际,记者走进金义片区,见到吴迪时,他正守在岗位上,随时准备为商户们服务。
记者了解到,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下称“外调委”)在全国率先探索“以外调外”调解模式,让外籍调解员、翻译志愿者参与矛盾纠纷解决,同时借助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和行业协会等力量共同参与,提高纠纷化解率。
义乌市涉外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黄慧 摄截至2021年7月,外调委共调处涉外纠纷1075起,涉案金额超1亿元(人民币,下同),调解成功率达96%。
据介绍,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单位推荐、个人引荐等方式,外调委积极吸纳优秀调解员参与纠纷调解工作。
在外籍调解员的任用方面,外调委设立外籍调解员准入标准:必须至少精通包括中文在内的三种语言;在中国无违法违规记录;必须在中国有正式注册的贸易公司,经营业绩和信用情况良好,提供满五年的营业执照以及近三年的纳税证明,且在其本国人员中有较高的声望。
当被问及为何想要成为一名调解员时,吴迪表示,自己擅长中文,可以帮助不会说中文的外国朋友解决纠纷。同时,通过这份工作,自己也能学习到更多的中国法律,变得更加专业,进一步做好自己的生意和服务外国朋友。
义乌国际商贸城罗女士在市场经营一家乐器商店,2019年9月中旬,尼泊尔籍某外商订购一批价值92893元的商品,因双方长期合作,基于信任,罗女士同意货到后一个月内支付货款。但货物到达尼泊尔后,外商并未按照约定时间支付货款,罗女士多次讨要均无果。
今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罗女士得知外调委有外籍调解员,遂寻求帮助。尼泊尔籍调解员杰克主持此次调解工作,其在了解案情后,充分发挥其外籍人员的人脉网络优势,找到该名外商并讲解中国法律。在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后,该外商愿意支付剩余货款。
据悉,目前外调委受理的涉外纠纷多为经营性纠纷,且具有行业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为此外调委积极联系行业协会,建立联合调解机制,通过吸纳行业协会相关责任人加入调解委员会参与调解、建立调解室等模式开展合作。
考虑到义乌市场70%以上的经营者是女性,50%贸易采购商是女性,90%外贸公司翻译是女性,纠纷中有大量女性当事人或参加人,外调委还吸纳市场优秀女性调解员参与调解。
通过坚持“以外调外”调解模式及上述多种模式,外调委的工作成为中外客商矛盾疏通的有利渠道,以及保障商贸关系顺畅往来的保护伞,助力义乌打造世界“小商品之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