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拉萨8月12日电 题:(西藏和平解放70年)“90后”海归建筑师接续藏地古建保护
中新社记者 冉文娟
在人们公认“时光很慢”的拉萨,夏工的时间却被安排地“密不透风”。“藏漂”5年,这个“90后”年轻人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泡在”西藏千百年历史的古建筑中。
夏工名为夏于钧,从英国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硕士毕业后,本在上海有了稳定的工作。出于对西藏及整个喜马拉雅地区古建筑的热爱,他于2016年来到拉萨工作、生活,5年过去,他想要继续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在定居拉萨之前,夏工与西藏古建筑就“神交”已久,他的硕士毕业论文即是研究喜马拉雅地区的古建筑。但通过文献研究和亲眼感知两者千差万别。“当真正生活在这里,了解文化民俗、感受四季更替、甚至温度变化,对古建筑的理解会很不一样。”夏工希望,自己真正融入高原,沉下心来做一些内心热爱且有意义的事。
西藏是古建筑的宝库。无论是恢宏的宫殿、庄严的庙宇、淳朴的民居....。。都在时光中展示着西藏灿烂的历史文化。在夏工看来,西藏建筑就地取材、随形就势的建造手法也传达出藏地独特的精神气质。这座魅力无穷的“宝藏”有待发掘,夏工选择从最基础的记录工作做起。
“悬崖上的隐修洞、悬空寺、偏远地区的古建筑....。。如果这辈子有可能的话,我希望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这是我的心愿。”在西藏生活的这些年,夏工每年总会安排时间出去考察。每抵达一座古建筑,他尽量把节奏慢下来,为古建筑拍照,测绘建筑的室内空间、立面等,并花时间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聊天,了解建筑背后的传承故事。
“旅途中时常有同路人好奇地掂量我的行囊,里面装着相机设备、速写本、测距仪....。。我想要记录下来的内容实在太多了。”考察途中,夏工总是被各种古老又生动的建筑构成形式所吸引,玛尼石墙、石经板、进村塔....。。都被他一一捕捉记录。这些藏地建筑的点滴细节,最后由夏工汇集成一个个严谨扎实的古建筑档案。
“藏地的古建筑年代各异,大多是自然生长,一些异形结构不太容易被准确测绘,但这也恰恰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部分,经常会遇到惊喜。”夏工说,“惊喜”不仅在于建筑专业领域的启发,也在于旅途中遇到的人与故事。
“考察时每天早起赶路,天黑之前到达目的地,晚上和大家一起围在火塘边,整理着白天记录的素材,耳边传来的是各种海拔5000米以上才有的故事。”旅途中,夏工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寺庙”绒布寺目睹过珠峰日照金山的奇观,在火塘边听过夏尔巴人说起雪豹袭击马圈的故事,在深山里被当地的阿妈指路……“从喜马拉雅山里收获的感动会持续很久。”
作为年轻一代的海归建筑师,夏工一边俯下身来学习藏地的传统建筑艺术,一边在思考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日前,他和团队花三年时间改造的拉萨清代古建筑吉崩岗拉康已成艺术空间向公众开放,这在西藏尚属首例。
“只有将古建筑重新活化利用起来,才能让古老的建筑与艺术重焕生机。”夏工希望,通过保护性利用让隐没的古建筑和人们重新发生互动,继续散发能量。但古建筑改造的前提,一定要充分尊重建筑本身的历史传承,“先把底层逻辑关系梳理清楚”。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已经击穿每一个部落、村庄,如何把建筑的地域性和现代性更好地融合,更好地传达藏式建筑的美感,这是我的重点工作。”夏工说,西藏古建筑的保存和延续,靠的是一代代人的接续努力,“非常有幸能作为其中的一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