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1年,迈克尔·法拉第制成历史上第一台电动机模型,此后两百年,信息革命与网络革命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近日,由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和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办、北京时代睿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的“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手迹展”开幕,共展出49位信息技术发展史代表性人物的信札、手稿、签名本、便条、签名照等,观众们可以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些曾出现在教科书中的著名科学家的手迹。
“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手迹展”。中新网任思雨 摄信息技术发展史
走进“光电之迹”展览,目光首先会被一张巨大的人物谱系图所吸引。
法拉第、约瑟夫·亨利、摩尔斯、贝尔、马可尼、爱迪生、卢米埃尔兄弟、香农、肖克利、楚泽、海蒂·拉玛、基尔比、马丁·库帕、温顿·瑟夫、比尔·盖茨、伯纳斯·李……一众先驱曾用创造力和行动力点亮信息之光,他们的科技发明依然影响至今。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信息时代,毫无疑问,我们现在每天手机拿出来就是一些微信的提醒,一些新到的邮件,我就想信息时代怎么造成的?我们不可能绕过一些创造性的,还有执行力的一些人物。”联合策展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博士后刘年凯说。
“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手迹展”。中新网任思雨 摄。联合策展人、名人手迹收藏家、西元收藏联合创始人程昊介绍,这次展览共展出10类手迹载体总计49件藏品,其中不乏股票凭证、采访提纲、备忘录等罕见题材,且大多为国内首次亮相。入围展览的49位先驱中,有4位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20位入选美国发明家名人堂。
本次展览聚焦第四、五次信息革命中重要里程碑事件和关键性人物的背景故事,并在科学家生活的年代中,融入社会因素的推动作用,方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这些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诞生背景。
北京百年世界老电话博物馆馆长车志红谈及展览时说,“其实让孩子们包括让市民们,应该大家知道科技是怎么来的,奠基人是谁,他们的发展的脉络是什么,这样对大家学习,认清未来的方向是很有帮助的。”
“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手迹展”。中新网任思雨 摄。“见字见物如见人”
本次展览通过时间轴将近代以来光电领域的发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美国“电报之父”摩尔斯到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第二部分为香农时代。
开幕式现场,“西元收藏”将展览的一件重磅级展品——克劳德·香农亲笔签名的个人藏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44年出版的《个人及其社会:原始社会组织的心理动力学》捐赠给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
来源:主办方供图。跟随展览的时间线,观众可以看到两百年间的时代巨变:贝尔发明了电话,使千里之外的即时通信成为可能;马可尼摆脱了电线的藩篱,利用空中无处不在的电磁波,揭开了无线通讯的大幕;爱迪生的留声机使声音得以保留,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则让历史变得鲜活……
西元收藏联合创始人刘潮介绍,本次展览汇集信息技术发展史180年里程碑式事件和49位标志性先驱人物,基于行业沿革、人物经历和藏品故事的脉络展开记述,而手迹作为反映私历史的物证,对正史的生动补充作用不容忽视。
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电子工程系教授黄翊东看过展览后表示,“像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摩尔斯电码、马可尼做的第一个无线传输实验,在展览中都有表现。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人类社会。这些先驱都是电子信息历史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展览的内容已经超出了简单的手迹展,实际上是一个电子信息发展史的缩影。”
展览现场除了科技先驱的手迹,还有一些做实验的设备样机。黄翊东说,在展厅里看到少年时期崇拜偶像的手写真迹,内心十分激动。“特别震撼,见字见物如见人,有一种穿越历史直面伟人的神圣感觉!”
“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手迹展”。中新网任思雨 摄。名人手迹里的“温度”
不同于传统的器物类展示,在“光电之迹”展览中,许多名人手迹的藏品都是首次亮相。展览视觉统筹、西元收藏联合创始人刘潮以“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的手迹举例,1926年爱迪生的蓄电池公司的一份会议纪要中,在爱迪生飘逸的署名下,大家还发现了他儿子查尔斯·爱迪生的签名。
多年后,查尔斯·爱迪生接班成为公司的新董事长,在后期的会议纪要中,他的签名就会位于第一行,而父亲已退居其后,手迹的背后,体现的是两代人的传承。
“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手迹展”。中新网任思雨 摄。在这些信件、备忘录中,还记录着科学家们对于科技和未来的人文思考。1930年,法国摄影家、发明家、“照片传真机”发明人爱德华·贝兰在备忘录里写道:“昨天的不可能很可能会在明天成为可能,但持续不断的技术进步会使人类走向更大的幸福吗?这是我最担心的问题。”
而在一些手迹中,还记录了科学家们的日常琐事与生活。比如“埃菲尔铁塔”设计者古斯塔夫·埃菲尔曾与医生交流化验报告,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创始人大卫·沙诺夫还向一位列车长写信道谢,“我现在感觉和今早一样好,特别是在你的火车上睡了一晚。向你的路和你的服务致敬!”。
“我们可能去看一个科学的展览,会注意一些科学的发明,但是我们从这些手迹里面能看到科学家们作为一个人的情绪、温度。”刘年凯说。
“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手迹展”。中新网任思雨 摄。“手迹,实际上是一个正在消失的信息形态,特别是纸质载体。”联合策展人、名人手迹收藏家、西元收藏联合创始人程昊表示,当前,电报、电话等古老的科技成果依然应用在工作生活中,但纸质载体的手迹却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在慢慢消亡。
据悉,“光电之迹——信息科技先驱手迹展”将展出至8月31日。(记者 任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