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占熺(右二)的科研团队与刘昌富(左三)在菌草基地合影。
1998年2月11日,30岁的刘昌富从西吉县的三合乡移民到当时还是玉泉营经济开发区的园艺村。从这一天起,刘昌富的一生就烙下了深厚的山海情节。
“林占熺教授、黄国勇老师、黄国楚老师,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们的恩情。他们是我们西海固人脱贫致富的大恩人!”从种双孢蘑菇到种巨菌草,移民刘昌富在福建专家的科技扶贫带动下,带领乡亲们种出了致富菇、幸福草。
A 双孢蘑菇成了致富菇移民走上致富路
“刚移民过来时,那日子真苦!但苦虽苦,娃走400米路就能到学校了。”回忆起移民之初的日子,刘昌富一脸的苦涩,但是娃娃们能在家门口上学,让他看到了希望。
1999年,村干部们走村入户作动员,“福建援宁工作队来了,到村上手把手教咱种双孢蘑菇!”
“双孢蘑菇是个啥?能有土豆赚钱吗?”村民们的疑虑让双孢蘑菇种植遇到了难题。这时,福建农林大学菌草研究所所长林占熺教授走进了刘昌富家。也正是从这一天,刘昌富的脱贫致富生活走在了全村人的前面。他用打工攒下的钱盖起了园艺村第一栋蘑菇棚,靠着敢闯敢干的拼搏精神跟福建专家们在村里种出了第一棚双孢蘑菇。
“那时候走在村里有人笑话我,都劝我别种了。”刘昌富回忆起最初种蘑菇的情景,心里也犯过嘀咕。但是看着林教授、黄老师包村包组搞培训教技术,彻底打消了刘昌富的疑虑。第一年,刘昌富1个蘑菇棚就收入了7000元钱。
随着闽宁村升级成为闽宁镇,双孢蘑菇迅速在多个移民村推广,并迅速植遍宁夏南部山区。双孢蘑菇成了移民们脱贫期望的“致富菇”。到2004年,刘昌富已经建了5个大棚。
但双孢蘑菇的种植也并非一帆风顺,蘑菇一度滞销曾让村民受挫。林教授再次来到刘昌富家,在他的笔记本上写下了“发展菌草,永别贫困”的赠言。“不要泄气,困难都是暂时的,一定会好起来的……”
于是,刘昌富作为致富带头人跟着福建专家们跑市场。辗转兰州、西安、包头等地,闽宁镇的双孢蘑菇走俏外地市场,刘昌富不仅种菇卖菇,还帮着村民们卖菇。2005年,黄国楚专门送了一部手机给刘昌富,“黄老师让我拿着这部手机联系市场,我在手机里存下了林教授、黄国勇老师和黄国楚老师的电话。这么多年了,他们的电话一直没变。”20多年过去,刘昌富至今仍然珍藏着黄国楚送给他的手机。
B 巨菌草成了幸福草小康生活见证山海情
刘昌富靠着种植蘑菇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成立了宁夏木的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闽宁镇上迎来了一家又一家福建援宁企业。多元的扶贫产业让村民们在家门就学到了技术变身上班族。
刘昌富和乡亲们唠嗑闲谈时,时常聊起当年顶着风沙种蘑菇的情形。逢年过节,刘昌富都要发短信问候一下福建的恩人们。
去年3月的一天,刘昌富接到了林教授的电话。“昌富啊,现在疫情形式严峻,很多务工青年和打工族暂时不能外出了。我种过的菌草你还记得吗?昌富啊,你要带动乡亲们把菌草种起来,让闲在家里的年轻人都忙活起来……”电话中,林教授用几近严厉的用词对刘昌富这个“关门弟子”寄予了极高的期望。
几天后,一辆满载巨菌草草种的运输车从福建驶来开进了刘昌富的温棚基地。紧接着,黄国勇老师带着林教授的任务赶到了闽宁镇,把菌草种植技术一一讲给了刘昌富。从截杆泡水到扦插,从株距行距到管理维护,黄国勇像初入闽宁镇时一样严谨耐心,细致入微地讲授着种植技术。于是,园艺村208亩土地上,林占熺教授的菌草技术再次炸开了锅。进棚观望打探的人不少,打听草种想要试种的人也不少。
这一年,刘昌富的208亩巨菌草纯收入37万元。林教授年底来闽宁镇考察时,刘昌富激动地拉着恩师说:“教授,我要给您还账了。靠着您的菌草我今年赚上钱了,我要把草种钱还给您!”
“不!你要用这些钱继续大力推广巨菌草,让乡亲们共同富裕……”林教授坚毅的面庞上,满是对荒滩变绿洲的向往。今年,刘昌富发动村民们扩大了菌草种植面积,还在西海固地区和陕西地区发动同行推广了近2000亩土地开展菌草种植。
“过不了多久养殖大户就上门订菌草了。咱种的菌草供不应求!”巨菌草成了“幸福草”,刘昌富望着一批批草种,对恩师们的挂念愈加浓烈。(记者 陈玲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