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鄂尔多斯3月2日电 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采访记:在“死亡之海”中筑起绿色屏障
作者 李爱平 孟瑞林 杨建荣
“是咱人武部带头开展生态扶贫,让我过上了好日子!”3月2日,65岁的达楞太兴奋地说。
达楞太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锡尼镇锡尼布拉格嘎查牧民,他亲历了草原沙化的残酷,也见证了杭锦旗人武部27年来降服“沙魔”、播绿成“金”的艰辛历程。
杭锦旗人武部干部职工向库布其沙漠进军。杭锦旗人武部供图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杭锦旗人武部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达楞太所说的“沙魔”,是指库布其沙漠。
作为中国第七大沙漠,沙海自西向东绵延360多公里,总面积1.86万余平方公里,像一条黄色巨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其中1万多平方公里分布在杭锦旗境内。
官方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杭锦旗1.89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荒漠化十分严重,经济发展非常滞后,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旗县。
杭锦旗人武部干部职工向库布其沙漠进军。 杭锦旗人武部供图从小生活在这里的杭锦旗人武部原政委王中强,对这片沙漠也有着特殊的童年记忆,他说:“最严重的时候,沙丘已逼到旗委、政府门口,人武部的大楼就是铲平了几座沙丘才建起来的。”
“让家乡绿起来,让百姓富起来,是人武部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故土难离,看着乡亲们一步一回头,王中强心里十分辛酸,下决心要与“沙魔”搏斗到底。
1994年春季,杭锦旗人武部23名干部职工在王中强的带领下,挺进了“死亡之海”。
一个月下来,王中强和人武部的干部、职工面目全非,黝黑的脸膛不知脱了几层皮,干裂的嘴唇不得不抹上唇膏稍加保护,没时间洗理头发干脆人人剃了个大光头,而每人每天挖300个树坑的指标一个不减。
那些天,人人的手上都有水泡,人人的锹把上都有血迹。一时间,“包公脸”“红嘴唇”“和尚头”,成了沙漠上独特的风景线。
开弓没有回头箭。在与“沙魔”搏斗后,大家逐渐沉静下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沙漠里种树,光有愚公移山的精神远远不够,也必须讲究方法。
长期的探索实践中,杭锦旗人武部官兵研究总结出“固身削顶”“撵沙腾地”“容器植树”等20多种种树、护树、治沙方法,硬是在库布其沙漠的南缘建起了东西长12.5公里,南北宽3.8公里,总面积约7.4万亩的生态基地,将向南延伸的魔爪斩断。
“万亩林”的成功实践,不仅打破了库布其沙漠不可战胜的魔咒,更犹如沙海中的一座绿色灯塔,令杭锦旗民众看到了希望。
跨入新世纪,杭锦旗掀起了全民治沙的热潮,昔日避之不及的沙漠,成为百姓发家致富的聚宝盆。2011年,杭锦旗摘掉了“国贫旗”帽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杭锦旗人武部聚焦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将库布其生态建设成果向“生态+扶贫模式”转移。
2014年,杭锦旗人武部在生态基地建起了“甘草种植”示范区,并无偿教授牧民种植技术。敖楞乌素嘎查民兵额尔德木图借鉴这种生态发展模式,自2015年起连续4年种植甘草,已带领8户贫困户种植甘草2000余亩,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014年以来,杭锦旗人武部义务种植和管护的1万余亩林地,每年可为10余户农牧民增收8万余元。牧民伊仁迪家有3800余亩沙地,杭锦旗人武部给种上了沙柳、杨树、沙棘等苗木,荒地变林地,仅这一项每年就增收3万余元。
十年之前“人养林”,十年之后“林养人”。杭锦旗生态基地护林员于二明,原来是塔然高勒村的贫困户,自担任“万亩林”生态护林员以来,工资逐年增加,现在年工资达4.5万元,还在林中散养家禽,过上了好日子。
2018年,杭锦旗退出了“自治区级贫困旗”名单。2019年,杭锦旗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动态清零。同年,杭锦旗人武部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杭锦旗旗委常委、人武部政委王东海欣慰地说:“库布其沙漠,这个昔日的‘死亡之海’,今朝变成了‘希望之海’,公路南北纵贯,草灌乔筑成一道道绿色长龙,10万农牧民共享到生态改善和绿色经济发展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