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在人民大会堂92岁的孙家栋院士乘坐轮椅入场、全场鼓掌致敬的画面在网上刷屏。网友纷纷留言,对这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表达真诚的感谢和祝福。
崇尚才有掌声,支持才有掌声,尊重才有掌声。人民大会堂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是对科学的崇尚,对科学事业的支持,对科学家的尊重。
这样的掌声我们太熟悉了。从钱学森到邓稼先再到袁隆平,在一代代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身上,我们看到他们对事业的执着,对科学与真理的追求,看到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这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总让人们情不自禁报以热烈的掌声。就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们无数次为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院士“天团”鼓掌。他们是院士也是战士,他们的爱国情怀、奉献精神、严谨作风,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配得上最响亮的掌声。
掌声是充分的信任,掌声是高度的褒扬,掌声也是殷切的期盼,对科技工作者和科学事业意味着更重的责任、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
经过多年积累,我国已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科研条件今非昔比,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动能源源不断后劲足。与此同时,我国在若干核心关键领域仍然面临着“卡脖子”问题。如同科技创新与时俱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技人才培养也需要不断向前推进。拿院士制度的改革来说,就更加突出学术导向,减少不必要的干预,改进和完善院士遴选机制、学科布局、年龄结构、兼职和待遇、退休退出制度等,让院士的评选更加科学公正,让真正的科学大家成为院士,更好激励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才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人曾发问:“我们国家如何走向世界一流?”如今,面对竞相涌现的科技成果,显著增强的科技实力,很多人在问“为什么是中国?”
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让中国一步步走向科技强国的,是那些拥有科学家精神的“国家脊梁”,是不断为科技创新助力的制度创新,是无数对科技事业的支持和鼓励。
掌声响起来,人心更豪迈。带着期待,带着梦想,科技工作者们不畏险阻勇攀科学高峰,让中国创新的浪潮奔涌向前,给国家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社会进步注入不竭动力。(李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