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遵义2月4日电 题:贵州赤水:河清民富一江清水入长江
作者:袁超 陈俣 穆世洪
贵州省赤水河流域在赤水市境内有352条河流,总长度达到1200多公里,是贵州境内保护区面积最大、监管责任最重的河段。近年来,赤水市通过实施禁捕,执法监管、生态修复、资源监测评估等工作,让赤水河流域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近日,记者走访赤水河流域,记录当下赤水河流域的山青水绿百姓富。
图为赤水河流域一隅。赤水市融媒体中心供图走进赤水市污水处理厂,工作人员正在对池内工作情况进行查看。2020年5月,新建模池正式投入使用,新的MBR膜工艺只有头发丝的1/500,能把大于该孔径的所有杂质过滤掉,保证处理后的污水达到排放标准。
“增加了污染物的处理量 保护了环境 减少了下游污染。”赤水市污水处理厂生产副总经理喻洪伟介绍,2018年对原来的工艺进行了调整,对生产设备进行了更改,从原来的B标排放标准提升到现在的一级A标排放标准,从原来的两万吨每天提高到现在的四万吨每天。
图为赤水河流域一隅。赤水市融媒体中心供图近年来,赤水市累计投资6.09亿元,用于全面完善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园区污水的处理设施建设,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与此同时,为了让赤水河生态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在2015年,赤水市全面启动赤水河渔民转产工作。
向英丽,是当地退捕转产的渔民其中一位。正式告别渔船,依靠当地政府的补助和补偿,向英丽和丈夫开起一家小餐馆。从渔民变居民,房顶取代了渔船的顶棚,向英丽一家的生活,也从“摇摇晃晃”走向了安安稳稳。“上岸做生意要稳定点,一天有七八百块钱毛收入,比打鱼要好,关键是政府的政策好。”向英丽说。
像向英丽这样的靠捕鱼为生的共有渔民共有207人,在实行全面禁渔前,赤水市只用了4个月的时间便实现他们全部退捕转产。虽然渔民得到了安置,但非法捕捞、盗采河沙等行为仍然防不胜防。为此,赤水市投入近1200万元,整合数据信息,新增70个监控点位215个摄像头,建成由“无人机+视频监控+断面监控+巡逻值守+日常保洁”的“天罗地网”,实现了河长信息大数据共享运用。
赤水市农业农村局畜牧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黎良告诉记者,该系统能做到主动预警与自动弹出报警信号给监管人员,配合智能分析功能,实现水位监测,同时监视盗采河沙船只及非法捕鱼,它像一只眼睛一样24小时看着赤水河。
如今,赤水市新一轮的巡河行动正在展开。赤水河作为长江上游唯一没有修筑任何人工截流坝体的主要支流,一整条河流构成了长江上游特有珍稀鱼类自然保护区。经过坚持多年全面禁渔,严控两岸排放和污染治理,赤水河这些年始终保持着优良水体标准,生态环境质量也在不断优化。
“为了守护好赤水河,巡河人员改变了原有的巡河模式。以前巡河主要是盯着有没有污染源,有没有违法捕捞。现在除了日常巡河以外,还会注意有没有新的珍稀鱼类出现等情况。”赤水市农业农村局渔政执法人员杨光辉介绍,经过多年综合施策,赤水河赤水段鱼类种群和数量得到了较好修复,鱼类种群从禁渔前的108种恢复至167种,其中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从禁渔前的29种恢复至49种。
“赤水河流经云贵川三省,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下一步,赤水市将重点围绕生境修复,治污减污,巡护监测和科普宣传能力建设等“九增五减”工作,全面加大对赤水河流域渔业资源及生境的保护,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赤水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万恩毅如是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