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在永宁县闽宁镇派出所,记者见到了“和谐大叔”谢兴昌,他是闽宁镇福宁村的原党支部书记,2020年12月31日,他刚刚从村支书岗位上退下来。作为闽宁镇派出所“和谐大叔”义务调解组的一员,他发挥人头熟、经验足、办法多的优势,走村入户调解矛盾纠纷,备受乡邻们尊重和认可。随着开年主旋律扶贫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66岁的谢兴昌再次成为名人,因为他正是剧中黄轩扮演的扶贫干部马得福的主要人物原型。
掰下玉米棒和高粱穗,动员乡亲搬迁
1975年,谢兴昌从固原卫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成为家乡西吉县王民乡红太村的一名村医,并先后担任了13年村支部书记。整天走街串巷为乡亲们看病,他和周围村落的群众都熟悉,这为他后来动员乡亲们异地搬迁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我们老家真的是非常艰苦,十年九旱,靠天吃饭,一出门面对的就是一座座土山,草都不长,堵得人心慌。但是没办法,祖祖辈辈在这里居住生活。我永远都记得1997年4月15日,福建领导到西吉县考察,提出了闽宁合作移民搬迁。当时听了这个消息我就特别振奋。”谢兴昌说,他受过教育,比村里的人见识多些,当时就想着一定要说服乡亲们搬离这片苦焦地,“搬出山沟沟就有希望。”
1997年7月15日,闽宁村在银川城外永宁县的一片戈壁滩上破土动工,台上领导念从福建发来的贺信。“我当时在台下,听着听着就忍不住哭了,虽然那时候闽宁村还是一片荒滩,但是我知道这个地方是经过专家们考察确定的,大有希望。回的路上,我在距闽宁村4公里外的玉泉营农场看到一块玉米地和一块高粱地,特意掰下了4个玉米棒和4个高粱穗,想着回去好做宣传,让村里的人都看看这里的庄稼长势多好。”回忆起当年,谢兴昌依然难掩激动,语速不觉间快了许多。
电视剧演得好,但当年更穷更苦
1997年8月,在谢兴昌的宣传带动下,首批13家搬迁户落脚到了移民点闽宁村。
“《山海情》中演员演得很真很像,但是当年搬迁更穷更苦。为了演好角色,黄轩专门来找我了解,我们聊了一两个小时。他在剧中经历的那些,我都亲身经历过。当时闽宁村真的是风吹石头跑,没有一棵树,也没有一只鸟。好多人一来心就凉了,打了退堂鼓。我知道这个地方的土地是福建省的科学家专业队经过土壤检验而划出的土地,这里土质好,离黄河又近,只要经过开发,一定是块宝地。”谢兴昌介绍,所以他又想方设法给村民们做工作,一遍又一遍去老家劝说大家一定要坚持下去。对于好日子的企盼,使得更多的乡亲们加入了移民搬迁的行列中。
“刚到移民点,房子没有盖好,就在地上搭帐篷睡,可是风沙太大,帐篷总被吹坏,无奈之下我们就掏地窝子睡。当时没有路,只有人行走踩出的道,没有水,要自己去外面拉水吃,没有电,家家户户只能点煤油灯。我们一起建房子、平土地,引黄河水,通水通电,慢慢扎下了根。当时我借了钱多盖了3间房,建了村里的卫生室,让乡亲们有地方看病。”谢兴昌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在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闽宁村的条件一步步改善,之后四里八乡更多的人加入了这片移民区。2001年,随着福宁村、原隆村的并入,已经发展为5个行政村,人口达到了6万,闽宁镇正式设立。
福建专家手把手教大家致富
“1999年,从福建来了一批专家教授、技术员教村民们搞蘑菇种植。政府给种植蘑菇的村户贷款3000元,让村民放心地跟着专家‘走’。当时,我自己也种了两个蘑菇大棚,专家真是手把手地教,没有一点架子,随叫随到特别亲和。我内心对福建人民有着特别的感情。”谢兴昌说,《山海情》中蘑菇种植成功的兴奋、蘑菇滞销的痛苦,个中滋味他都品尝过。
“乡亲们种蘑菇挣了钱,后来一窝蜂地都种,结果因为市场饱和,蘑菇一度滞销,一斤价格下跌到了四五毛钱,乡亲们连贷款都还不起。福建的那些专家、技术员他们自己出钱,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蘑菇,把蘑菇存在小冷库里,再想办法联系外销到其他地方,他们是真心帮我们。”回忆起往事,谢兴昌感动不已。
扶贫更改变了精神上的贫困
“2019年,我又担任了闽宁镇福宁村的村支部书记。看着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我心里高兴。”谢兴昌介绍,在各种产业的带动下,闽宁镇当地老百姓种蘑菇、种枸杞等经济作物,参加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鼓励自主创业,昔日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
“现在村里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大家比着过光阴,比着教育娃娃。去年,福宁村考了104个大学生,村里给高考、中考成绩好的学生还发了奖学金。我们从大山里搬出来,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更改变了世代人。移民搬迁扶贫不仅让大家摆脱了生活上的贫穷,也开阔了眼界,改变了精神上的贫困。”谢兴昌欣慰地说。(记者吴彩华实习生马馨悦)
谢兴昌(左)与《山海情》马得福的扮演者黄轩合影。(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