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银川1月19日电(记者 马丽娟、黎广滔)滚珠摩擦地板发出“沙沙”声,23岁的许晓艺单膝跪地,眼睛直勾勾盯着赛道尽头的圆心,手提冰壶球前后回摆,寻找最佳投掷力度。
已是晚上9点,她和队友们仍在加紧练习,为4月即将到来的全国比赛做准备,训练室里一股浓浓的云南白药味儿。特别的是,他们之间沟通主要用手语。
许晓艺所在的旱地冰壶队,是宁夏银川市特殊教育中心特奥班组建的,这是一支全部由智力残疾人士和听力残疾人士组成的队伍,运动员从宁夏全区特教学校、康复机构等选拔而来。
作为冰壶运动的普及版,旱地冰壶在我国是个新兴项目,因不受残疾类别、地域及环境限制等特点,成为残疾人“触冰”的重要窗口。2017年,银川市特教中心也组建了旱地冰壶队。
教练韩子依告诉记者,相较于传统的冰雪运动拼速度和动作难度,冰壶运动更注重策略和准度。在比赛中,可以投壶将对方冰壶球撞击出圈,也可以设置障碍球进行防守,类似于“冰上斯诺克”。
“一开始特别不容易,这些孩子此前从没有接触过旱地冰壶,前三个月全都用来练习最基本的投壶动作。”韩子依说。
许晓艺先天智力残疾,被特奥班相中后成为专职运动员,接受系统性训练。作为首垒投手,她的开局一投很重要,决定了队友后续的投壶方向,起初她很难理解教练说的“手机快掉下来时突然握住”的感觉。
队员们天天练,每天蹲下起身上千次,练得手腕酸痛,膝盖也磨破了皮。就在许晓艺快放弃时,终于“开悟”般拿捏到了那种“恰恰好”的力度。如今,她已成长为队伍中的“神投手”,能做到“指哪儿停哪儿”。“很享受投壶的感觉,投中了特别有成就感。”她说。
他们虽然看起来20多岁,但实际心智只相当于十来岁的少年,喜怒都直接摆在脸上。“比赛时有队员投球失误,指挥投球的队长脸‘唰’一下就拉了下来。”韩子依每次比赛后,都要格外提醒他们注重“表情管理”,不要影响士气。
近几年来,他们在全国性残疾人旱地冰壶比赛中多次夺金。回忆起第一次去杭州参加比赛,站在领奖台上拿金牌的场景,许晓艺忍不住满面笑容,“太高兴了”。
参加体育运动为这些“折翼天使”打开了另一扇窗。他们在一次次训练和比赛中,超越自身缺陷,挖掘生命潜能,追回了曾被命运夺走的自信。
韩子依还记得,队员曾对日复一日枯燥的练习产生过抵触情绪,有次她没忍住生气地问:“你们不好好练习,以后出去能干什么?”有个学生回答道:“韩老师,我们都不敢出去,害怕谁都看不起我们。”
“听完我心里震了一下,觉得挺心酸的。”韩子依说,现在看着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她很欣慰,“虽然有人投球还不够准,但我相信他们都能做到,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