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滩涂湖泊天养起家,到扩张10万亩发家,再到节水缩面生态养殖立家,贺兰县淡水养殖在“结构优产”和“生态强产”中“鱼跃龙门”,历经五十载不凡的春夏秋冬,演绎了一场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春潮涌动——一跃龙门看化身
2020年进入隆冬,河湖库塘静眠,孕育着来年的丰收。
西北地区最大淡水鱼生产基地贺兰县,目前水产养殖面积5.8万亩,因禁养、限养政策调整,2015年达到峰值以来压缩了4万多亩,支柱产业发展形势不妙。
但破冰之行令人惊奇。去年冬天,银川及周边市场收到了贺兰县的新套餐:养殖温棚里的稻田蟹可供应海鲜夜店到今年开春,工厂化养殖的鲜活南美白对虾家门口直供,智能化养殖的加州鲈和斑点叉尾鮰可满足餐饮业和家庭用户随买随有……
淡水养殖摆脱了冬歇之困,供应品种不限于“四大家鱼”,这“神来之笔”刷新了贺兰渔业颜值。
与此同时,贺兰县淡水养殖伴随着“阵痛”,喜人的成绩单中潜伏着难题。
该县传统的“大排大灌”养殖方式依然存在,渔业养殖中的鱼虾蟹类粪便、肥料、残饵产生氨氮、亚硝酸盐,导致尾水水体富营养化,直排后对农业生产不利,对入黄水质达标不利,对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不利。产中、产后治理的理念已然过时,不可持续。
尤其是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与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新政策出炉后,贺兰县水产业遇到了高“门槛”。
贺兰渔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理念。
2018年9月,贺兰县发布的《贺兰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突出“减”“调”两个方略:到2020年,全县水产面积稳定在6万亩左右,明确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范围,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该整改、搬迁和关停的,严格依法执行。大力推广立体循环养殖,探索封闭式园区农业尾水循环利用模式,逐步改造用水量大的常规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发展节水型生态渔业、休闲渔业和精品渔业。
2018年以来,清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研究团队纷纷入驻贺兰县,通过研究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净化、污水处理装置净化等办法改善养殖水体环境。
“通过微生物调节技术,可以持续保持水中不同菌种代谢并形成微循环,不排一滴废水,只补蒸发量即可。”宁夏天荣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文杰介绍。清华大学段云岭教授带领水利系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团队,用3年时间攻克了工厂化设施养殖水质精准调控技术难题,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为公司工厂化养殖每年节水2100立方米。
在贺兰县常信乡寇家湖现代渔业养殖示范区,宁夏海永生态农牧有限公司负责人彭秋菊介绍,公司致力于低碳高效循环流水生态养殖技术、稻渔共作技术,通过水循环系统基本实现了对黄河的零排放。2018年,彭秋菊投资2000万元新建了宁夏第一条膨化饲料生产线。“膨化饲料最明显的优势就是便于鱼类摄食吸收,能减少养殖排泄物与残饵对水环境的影响。”
一系列行动刷新了渔业养殖成绩单。最新对比数据显示:2015年贺兰县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峰值10.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和渔业经济总产值分别为3.82万吨和4.09亿元。2019年3项数据强烈反转,分别为6.1万亩、5.3万吨和5.9亿元。
这道“弯道超车”题,折射出贺兰县扭转粗放式增长方式,向以水定产、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水和低碳节水农业发展理念的悄然转变。
夏波荡漾:鱼虾舞浪狂鳅鲲
贺兰县淡水养殖占尽天时地利。黄河从金贵镇入境、立岗镇出境,境内全长20.5公里,水量充沛。
虽然降水少,地表径流量为零,但境内沟渠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水域总面积超过18万亩,由南向北穿过县境的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第二农场渠和西干渠五大干渠,年入境总水量13.7亿立方米。县内水域滩涂低洼盐碱荒地资源十分丰富,共有11万亩。
贺兰县淡水养殖也有软肋,虽然养殖资源丰富,但在产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总体利用率较低。
洪广镇养鱼专业户王新明回忆,精养鱼塘提标前,贺兰县大大小小的鱼塘都没有配备增氧机,加之缺乏养殖知识,每隔十天或半个月,就得用水泵抽水换水,也就是“大排大灌”,直排入沟,不环保,还费电。“传统养殖亩产经济效益低下,一亩鱼塘产量只有200多公斤。”王新明说。
贺兰县壮大水产业需要科技。
贺兰县水产站站长刘欣介绍,为了做大支柱产业,该县从2000年初开始大力调整渔业发展思路,把科技、市场、增效、增收放在了第一位,开发新池塘,改造旧池塘,扩大精养面积和名特优新品种养殖规模,引进无公害养殖技术、立体混合养殖技术,找到了突破口。
宁夏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科技养殖的探索者和受益者。公司董事长石伟介绍,公司联合上海海洋大学、宁夏大学研发引进渔菜、渔蟹共生技术和生态陆基渔场技术,应用了手机智能遥控增氧、远程精准投喂、鱼病远程诊断等多项物联网水产养殖技术,结出硕果。
记者日前在该县采访时看到,渔菜生产车间内,锦鲤池中无忧无虑戏水,花、菜枝繁叶茂。稻鱼生产区,冰面下占地不到半亩的几组水槽,却是产鱼的“聚宝盆”。石伟介绍,在种养结合模式中,鱼苗集中饲养在鱼塘与稻田间的流水槽内,水流模拟自然状态,鱼儿在跑道一样的水槽内逆水而游。除了水槽定时定量投料外,鱼儿还可以吃到从上游稻田里循环而来的浮游生物,养殖尾水通过集污区循环进入稻田。
“10组流水槽与800亩稻田形成循环共生圈,年产鱼20余万公斤,方便随时捕捞,轮捕轮放,错时上市,耐长途运输,效益提高了3倍。为基地节出空间20亩,年节水30%-40%,减少化肥用药使用量20%,水稻亩产增加50多公斤。”石伟说,“公司依托稻、鱼、蟹、菜经营的农家乐,年创收200余万元,走出了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子。”
一时间,加工、储运、销售、水产苗种繁育和饲料等相关行业及休闲旅游产业遍地开花,一幅幅壮美的稻渔空间田园图景星罗棋布,奏响了现代渔业交响曲。
2020年,贺兰县水产养殖面积占全区的16.7%,产量占35.9%,成就了全区第一渔业大县和西北最大水产品集散中心的辉煌成绩。
秋泓潋滟——秋来鱼蟹不知数
贺兰“渔业大县”变“渔业强县”需要品牌。
记者从贺兰县水产站了解到,1990年至2000年,因产业结构调整,贺兰县鲜鱼生产规模和产量连年攀升,供大于求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度出现了卖鱼难的现象。
而且,作为西北最大的水产品集散中心,辽宁、江苏等地区的水产品也源源不断大量进入宁夏市场。“即使长途运输到宁夏,东北的鱼也有几角钱的价格优势,从秋到冬占据市场绝对优势。”贺兰县晶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高长城说,“我2002年从沈阳来到宁夏,就发现宁夏的鱼价普遍偏高,而且缺乏品牌意识和精品意识,市场竞争处于劣势。”
贺兰水产各环节压力重重,迫使鲜鱼经销商不断向区外拓展市场,贺兰县及各大龙头基地还需树立品牌意识,亟待“两条腿”一起动起来。
第一辆从贺兰县运往西藏拉萨的鲜鱼运输车,是上世纪80年代由贺兰县鲜鱼经销户朱留照开出去的,这条市场线一直沿用至今。“四大家鱼”一一打开西藏、甘肃、青海、陕西等地市场,“贺兰鱼”“宁夏鱼”渐渐在西北市场有了名头和一席之地。如今,贺兰80%的水产品稳定外销西藏、甘肃、青海。
品牌之路何其难。经过对市场和自身的冷静思考,贺兰县找寻到一条有效的产业发展路径,打响了稻田鱼、稻田蟹、蟹田米等生态品牌,打造南美白对虾、加州鲈、鲟鱼、斑点叉尾鮰等品种差异化的名优特品牌。
稻渔综合种养项目在贺兰首次实施的时间要追溯到2009年,当时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上海海洋大学王武教授将稻蟹种养新技术带进宁夏,其开展稻渔共作的种养模式为生态化养殖水稻、河蟹、鱼虾提供了一体化解决方案,培养出的绿色无污染稻蟹、稻鱼、稻鳅一时间成了市场新宠,“科海渔业”新品牌受到市场关注。
截至目前,贺兰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1万多亩,建设生态陆基渔场13个,创建“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场”3个,催生了广银稻渔、生瑞稻渔、贺蓝渔乡、塞上湖蟹等品牌的诞生和发展壮大。
尝到了甜头的龙头企业和渔业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更为大胆的尝试。位于贺兰县常信乡的宁夏蓝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2015年首次从河北引进1150万尾南美白对虾苗,试培和打造千亩对虾养殖基地。如今,占地1300亩的设施养殖温棚、精养池塘、散养湖面三大养殖区,自2020年7月中旬以来每天都出产约300公斤白对虾,运往兰州、西安等地,日纯收入1万余元,成功打造出西北规模最大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和“西部蓝湾虾”商标。
2020年,贺兰县晶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将关注点从斑点叉尾鮰转移到加州鲈鱼。“如果冬天解决了鲈鱼过冬问题,就可以大面积推广,贺兰县水产将新增一个市场新宠,晶诚水产品牌之路也将越走越稳。”公司总经理高长城对未来充满信心。
据统计,目前贺兰县培育现代渔业新型经营主体35家,池塘主养南美白对虾、鲈鱼、斑点叉尾鮰、黄桑、河蟹、锦鲤等名优水产品8000亩,设施温棚养殖面积40.34万平方米,工厂化车间养殖3.2万平方米,品牌聚合效应显现。
冬日破冰:半夜鲤鱼来上滩
回首贺兰县淡水养殖产业,历经种种机缘,从零起步逐步壮大,贯穿始终的仍是生态理念。
新中国成立前夕,贺兰县天然鱼的种类达20多种,因污染少、干扰少,湖泊湿地里的鱼虾怡然自得、自生自灭。
支宁建设者带来食鱼风和捕鱼风。随着社会对鱼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人工养殖被提上日程,1972年贺兰县设立了水产工作机构,配备了技术人员,投资办起了两个国营渔场,发展集体渔场74个,促进了社队养鱼业的发展。1976年,鱼苗自繁自育成功,当年自繁水花63万尾,开始扭转“南苗北运”的局面。上世纪80年代初期,贺兰县政府鼓励农户开发荒地,且给予财政资金支持,商品鱼基地如雨后春笋般逐年增长。但是,渔业发展速度缓慢。
贺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武竞近日向记者介绍,当时集体和个人投资开挖的鱼池标准不高,渔民以“人放苗、靠天养”的粗放式养殖为主,发展缓慢。
历史数据显示,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1985年,贺兰渔业由起步进入快速发展期,全县养鱼户发展到1045户,面积31864亩,多数渔场略有盈利。
直到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建的2814渔场项目,改变了银川渔业发展模式,奠定了贺兰县水产养殖业的基础。
贺兰县2814渔场规划总面积5000多亩,其中常信乡渔场面积最大,达1500多亩。63岁的渔民杨生华见证了贺兰渔业的兴起与繁荣。
“刚建成时,项目部严控承包指标,每个村分配指标只有3到5户。由于没有经验,也舍不得投入,产量和收益太低,第一拨养殖户绝大部分通通放弃了。”杨生华回忆,“后来,养殖户换了一拨又一拨,还是不见起色。县上通过招标,引进有养殖技术和经验的能人进入渔场,通过示范带动渔场翻身。”
在宁夏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伟、养殖能手张天信等人的引领下,奇迹发生了,渔场开始大量出鱼。
杨生华学着干,掌握了其中门道,“最为重要的是调整好鱼塘里的水环境和周边的生态环境,鱼才能健康生长繁殖。”学会养鱼的杨生华,一举承包500亩精养鱼塘,事业越做越大,成立了渔业公司。
在2814渔场承包500余亩鱼塘的张天信,也感同身受:“从那个年代起,一代代养鱼人都意识到,水质对水产养殖是多么重要。”
冬去春来,常信乡2814渔场活了,产量连年增长。沿用至今的,是生态理念的传承。
新产业,新起点,新发展。时至今日,贺兰县水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仍在不断探索。
近日,上海海洋大学生态环境学院管卫兵博士对常信乡寇家湖现代循环农业产业园项目规划作最后调整。该项目按照“节约用水、生态循环、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将寇家湖8700多亩坑塘水面与周边种植耕地、生态用地、居民点用地一体化融合规划,采用循环、共生、共赢理念建设传统大宗鱼类养殖区、稻鱼共作区、名特优养殖区、苗种繁育区、蔬果种植采摘区、民宿休闲区新空间,打造一个集渔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示范展示、渔耕文化体验、生态休闲观光、科研科普为一体的田园生态综合体。
细水长流,百川到海,贺兰县水产养殖前景一片大好,迎来了黄金发展期。水产养殖文章,做出了地美水清,做出了科技创新,做出了品牌文化,做出了高附加值,一条高质量发展坦途就在前方。
一边是池塘养鱼,一边是水培蔬菜,养鱼废水被循环至蔬菜管道系统中为蔬菜提供营养,随后再回到池塘循环利用。这是宁夏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探索的渔-菜-花闭环共生型种养系统,能够达到修复水体,净化水体环境的效果。(记者 马钦麟)
贺兰县常信乡寇家湖现代渔业养殖示范区,宁夏海永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千亩鱼塘像一颗碧绿的宝石镶嵌在大地上。(资料图片) 记者 王洋 王晓龙 摄
近年来,贺兰县每年的渔业产量都在4万至5万吨,经济总产值5亿元左右。(资料图片) 记者 王洋 王晓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