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走进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好力保镇五家子村,冰封后的绰尔河蜿蜒曲折,如一条银色玉带。
五家子村曾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2015年初,村党支部书记刘利有当选伊始,人均年收入不足8000元,地里种的只有玉米,村里没有一条水泥路,集体经济较弱,欠下不少外债……
55岁的村民孙长征家里有100多亩地。“别看面积不小,净是石头包、鹅卵石的旱地,种玉米产量不到好地的一半。”回忆起前些年的日子,孙长征不禁摇头,“每亩地一年挣150元,一年不到2万元,一家四口日子过得紧巴巴。”
种植结构单一,产量低,忙活一年也没啥收入,刘利有意识到,要想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就得换个思路发展产业。可选什么产业好呢?
刘利有将目光投向了邻省黑龙江,当地村镇的水稻产量高、收益好。五家子村水资源丰富,几十年前也曾短暂种植过水稻。经过实地学习以及旗农科局指导,村党支部最终决定发展水稻种植产业。
“种了几十年玉米,现在改种水稻,一没资金,二不懂技术,能成吗?”孙长征和不少村民都心存疑虑。
没资金,旗里送来好政策。2015年年底旗里推出举措,旱地改水田每亩地补贴320元,村民只需每亩自筹几十元。
缺技术,村里协调技术人员上门讲课。“旗农科局的老师一年到村里开展技术指导好多回,还组织我们到盟里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习水稻种植技术。”孙长征说。
同时,村党支部召开数次大会,讲政策、算细账、做工作,村里协调担保贷款,整合机械设备,最终各家都同意拿出部分土地进行试种。
孙长征拿出60多亩地进行改造,村里协调贷款五六万元,铲车推、做池梗,打机井抽水、建育苗大棚,水泵、插秧机更不能少。“花费这么多,要是赔了可咋整?”孙长征心里犯嘀咕。
2016年3月,孙长征家的旱地改造完毕,他开始精选品种、大棚育苗,忙到5月中旬,又接着插秧、补苗、捞草……“每天累得腰酸背痛,但只要能致富,再累都值得。”
老天不负苦心人。秋收时,水稻不仅产量高,品质还好,一亩地净收入六七百元,老孙当年就挣了六七万元。“水稻的收入可观。看到老孙尝了甜头,村民都主动要求改水田。”刘利有笑着告诉记者。
2016年年底,村里3000亩旱地全部改造为井灌水田。今年3月,依托国家项目支持,井灌水田再次改造为自流灌水田,节省水电成本的同时,亩产提高至少100斤。如今,通过大面积种植水稻,村民收入翻了近两番。
“贷款还清了,还养了10头牛,年收入稳定在八九万元,明年再改良水稻品种,产量能更上一层楼。”孙长征脸上满是喜悦。
“发展水稻产业的同时,我们还规模化种植大豆、玉米等,使产业种植结构更加多元。”驻村第一书记潘徽介绍。
街巷全部硬化,水稻、大豆、玉米等产业稳步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外债还清,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43户贫困户92人全部脱贫,村党支部被评为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今天的五家子村,正在致富奔小康路上稳步前行。
本报记者 张 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