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入学生健康档案,力防结核校园传染
■ 社论
加强新生入学的结核病体检、将体检结果纳入健康档案,是织密结核病校园防控网的有力举措,对此善管会用就能做到趋利避害。
为减少结核病在校园内传播流行,国家卫健委日前发布《中国学校结核病防控指南》。其中明确,包括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托幼机构等各级各类学校,应在新生入学体检和教职员工常规体检中开展结核病相关检查,并将结果纳入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档案。
我国每个住院分娩的新生儿,通常都需要在出生后24小时内进行第一次卡介苗接种,目的就是为了预防结核病。但由于并非每个新生儿都是住院分娩,住院分娩的新生儿也并非人人都得到了规范化接种,再加上此后的复种也容易出现遗漏,导致进入各类学校的学生,都存在因漏种卡介苗等原因而罹患结核病的可能。
校园内人口密度大,学生之间朝夕相处、共同生活,一旦有学生患上结核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很容易造成传染。近年来,偶有学校散发结核病病例,甚至还曾出现较大范围的流行,无不说明学校结核病防控不可掉以轻心,须采取比其他场所更严的措施。加强新生入学的结核病体检、将体检结果纳入健康档案,正是织密结核病防控网的有力举措。而善管会用学生的肺结核档案,就能做到趋利避害。
事实上,结核病防控涉及一条漫长的链条,学生结核病体检虽重要,但只有与其他防控链条环环相扣,方能发挥最大功效。比如,体检可以早期发现结核病,但疫苗可以降低发病率,两者形成互补,只有确保接种率处于高位,方能减轻体检和治疗等后期防控压力。为此,近期国家卫健委在学校结核病防控方面打出了一套组合拳,除了此次出台的指南外,上个月还发布了《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办法》(征求意见稿)。综合运用这些措施,方能堵塞不同的漏洞,避免顾此失彼。
此外,学校也需有配套措施,与体检和建立档案共同形成防范体系。按照《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2017版)》相关规定,部分学生需休学治疗,他们在校期间如何隔离诊疗、校外治疗期间怎么管理,都需有相关细则。而且,长时间服药和药品副作用较大,是患者难以坚持服药、从而导致疾病反复的重要原因,因此,督促学生规范服药,也应作为学校的责任。对于确诊学生的密切接触者,则需做好易感人群保护,他们的学习与生活,需根据传染病防治原则进行合理安排。
还要看到,结核病治疗时间跨度长,有时会涉及不同学校,需要不同地区的防疫部门和学校之间做好确诊学生的管理转接工作,确保防控平稳有序。结核菌的抗药性是一种世界性难题,学校之间若在使用抗核菌药物方面协调不足,则不仅会增加诊疗的周折,还可能增加药物的抗药性,导致诊疗更加困难。为此,学校之间做好防疫制度衔接,比学校单独实施好某项制度更重要。
更需强调的是,目前部分学校和用工单位仍存在歧视传染病患者的现象,假如肺结核体检结果入档案引发了入学和就业歧视,就背离了这一做法的初衷。避免出现这类现象,需要学校和用工单位端正对结核病的看法,同时更需保护好患病学生的隐私,做到敏感信息非必须不交流,避免学生一朝患病,终身受影响。
体检的目的,是为了早期发现和规范化诊疗,并遵照传染病防控规律进行防疫管理;将学生的结核病体检结果纳入健康档案,则是为了保留、核查、交流信息,从而让整个防疫链条不脱节。此举的正面效应很明显,但对这些信息也要善管会用,方能发挥其最大功效,以确保在有序推进学校结核病防控同时,也不让患病学生为此过度紧张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