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亮
近日多地现热射病病例
应保障劳动者“清凉权”
热,热,热,“上海已达40℃”“杭州气温逼近40℃”“湖南人要热化了”……各地的高温天气连日来“霸占”热搜。据报道,7月13日,上海徐家汇站气温达到40.9℃,追平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1873年)的最高气温纪录。6月13日以来,我国出现了今年首次区域性高温天气过程,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影响大,高温事件已持续30天,影响人口超过9亿人,全国71个国家气象站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昨天,北京再次发布高温蓝色预警,提醒市民注意防暑防晒,谨防热射病等重度中暑疾病的发生。
酷暑难耐之下,众多劳动者坚持奋战在一线,令人感动。与此同时,令人揪心的是,高温不仅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也会给劳动者带来直接伤害。最近几天,“热射病”刷屏,多地出现热射病病例,甚至已有患者不幸离世。一个多月前,广州一名32岁的快递员在闷热的仓库里整理快递时,因热射病突然昏倒,由于大脑损伤严重,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目前仍在昏迷中。据本报报道,因热射病昏迷乃至死亡的案例,近几年在盛夏的北京已发生多起。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以及高温引发的损害劳动者身心健康的问题,各地陆续出台规定,从劳动强度、工作环境、防暑降温设备和物资等方面做出明确要求,给劳动者送上了一份清凉。也要看到,有些用工单位执行政策不彻底,比如防暑降温费没有按时足额发放。同时,有些行业性质特殊,不能因为天热停工,比如外卖骑手和快递小哥,还有采集核酸的医务人员,往往最热的时候也是最忙的时候。环卫工人和工程人员,长时间在户外劳动,往往难以找到避暑的地方。
越是在高温条件下还需要工作的人,越是一个城市维持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人,无论他们从事哪个工种,都应该受到更多的善待。持续高温,考验每一座城市的应急能力;关爱高温下的劳动者,则折射每一座城市管理者的态度。入夏以来,北京市各级工会运用职工之家、职工暖心驿站、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工会帮扶(服务)中心等服务设施功能,向夏季露天作业的建筑、物流、环卫、道路养护等行业和存在生产性热源高温作业场所的从业人员开展“送清凉”等活动。这一份清凉,体现了城市治理的温度,标注了城市的文明程度。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单位和市民正参与到为劳动者送清凉行动中。从热射病的形成机理看,片刻短暂的休息、一杯解渴的清水就能使劳动者免于热射病的侵袭。最为关键的,是用工单位要提醒并帮助劳动者做好防护,遇有身体不适第一时间处理,尽最大努力防止“热死人”的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