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从你所站的位置到3.5公里外的高塔,中间部位在5000多年前都是9米深的水库。”7月7日,站在老虎岭遗址公园的最东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项目考古领队王宁远为记者架构了一个良渚时期庞大的水利世界。
7月6日,位于浙江杭州的老虎岭遗址公园开放,世界上最早的堤坝系统与公众见面。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统,也是世界迄今发现最早的拦洪大坝工程。老虎岭水坝属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谷口高坝系统。
老虎岭遗址公园开放意味着什么?是杭州另一个“打卡点”,还是考古成果的展示?
在王宁远看来,这标志着良渚古城的“最后一块展板”被补齐,它将与良渚博物院、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和瑶山遗址公园一起,构成良渚古城世界遗产价值的完整展示体系。
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遗产的整体价值由城址、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和以良渚玉器为代表的出土器物等人工遗存要素共同承载。
此前,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良渚博物院和瑶山遗址公园陆续开放,唯有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没有系统对外展示。
此次开放的老虎岭遗址公园展示的是老虎岭水坝遗址剖面,其位于两山之间的谷口位置,也是王宁远眼中最具有参观价值的一段水坝。
他表示,经过5000多年,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坝体早已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很难辨别。老虎岭水坝北侧的断面草裹泥结构非常清晰,是证实人工堆筑最直观的证据。
良渚先民使用草裹泥的原因和现在修水利的草袋一样,属于一种加筋工艺,可使坝体加快固结,增加抗拉强度,不易崩塌。
此前,这一段草裹泥的痕迹被暴露在空气中,只有在空气湿度比较大的情况下,才能看到它的痕迹。
如今,遗址公园里,这段水坝剖面外被加装了加热玻璃材料的保护罩,还安装了土壤温湿度探头。记者看到,现场展示的草裹泥剖面,碳化后一个个圆圈的痕迹非常清晰,且和周围颜色深浅不一。
良渚文化社教专员胡俊超说,这表明堆筑时草裹泥是从不同地点运送过来的,一到即铺筑。“草裹泥的工艺方式可以预制,方便运输和垒筑,有助于分工协作,提高施工效率。”
游客到老虎岭遗址公园参观,最大的看点就是草裹泥吗?“不是的。”王宁远回答,虽然这是良渚水利系统中最短的坝之一,但站在这里,能让人感受到整个水利系统规模的庞大。
他站在“上帝视角”开始解释:以前站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里的莫角山顶,看不到远处的高坝,低坝也看不见。但现在站在老虎岭最东端的高处,能看到相邻的水坝。
“当时的水面在老虎岭的坝脚。往南至3.5公里处,这一圈都是海拔9米的水库。北面一直往湖州安吉方向,也有3.5公里的水面,水更深,海拔有29米。现在彭公竹器市场所有的房子,都在水下。”王宁远说,普通人很难切身感受到良渚古城体系的宏大,通过这个库区的“穿越”,或能感受得真切一点。
据悉,随着老虎岭遗址公园的开放,一条更为系统、全面的良渚旅游路线也将建立。观光、研学以及系列文创产品的开发,将让良渚这一浙江文化“金名片”变得更丰富、立体。(记者 童笑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