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轻抑郁、保护视功能、预防阿尔茨海默病……近日,关于枸杞的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发布,这些成果成功吸睛,让宁夏枸杞再次红了。
鲜有人知的是,这些成果中有很多都来自中国枸杞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6月21日,这家研究院才挂牌成立刚满一年。一家只有“一周岁”的研究院,如何做到在短时间内硕果累累的?
一家单位,并行两套机制
“把全国研究枸杞的专家聚集在一个研发平台,这是很好的顶层设计。”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曹有龙告诉记者。
枸杞是宁夏最具地方特色和品牌优势的产业,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其药理作用、生产出高值化产品,一直是困扰产业发展的难题。
要特色创新,更要开放创新。
2021年初,在自治区现代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包抓机制领导小组的支持下,宁夏科技厅、农科院、林草局3家单位经过广泛调研后召开了研究院建设推进会,并提出“一院、两机制、百企业”的组织框架。
整合科技资源,如果单纯用行政手段或者完全依靠市场,都不尽完善。研究院决定扬长避短,两套机制并行。
宁夏农科院整合多家科技资源,联合区内外10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组建了枸杞资源与遗传育种、生态种植、病虫害防控、质量与检测、功效物质基础、产品中试孵化6个研究中心,按照事业法人运行机制管理。
同时,研究院引进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专家团队联合百瑞源等企业,共同组建了宁夏枸杞创新中心和枸杞技术成果信息化转化应用中心,按照市场运行机制管理。
“只有准确定位、明晰任务、整合资源、开放办院,才能发挥各方优势,有序开展工作。”研究院副院长、宁夏农林科学院副院长张富国表示。
借力东部,研发成果丰硕
针对老龄化社会多发阿尔兹海默症的中医临床认识,研究院宁夏枸杞创新中心在古方挖掘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枸杞子为主要组方药味的基础方,基于体外快速筛选模型的功效物质筛选与活性评价明确了其主要活性组分,初步建立了提取制备工艺。
成果承担方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产业化团队。“全新机制把我们与宁夏枸杞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用‘东部力量’促进研发,这种设计是战略性的。”中药资源产业化与方剂创新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主任、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段金廒说。
宁夏枸杞创新中心的年度成绩单,只是研究院众多成果的缩影。
首次破译了枸杞全基因组密码,研究成果在《自然》子刊《通讯·生物》上发表;初步探明枸杞根际微生物群落及其对氮肥的响应机制;新收集保存野生资源25份,完成300份枸杞种质资源的黄酮代谢物测定和1000份种质材料的S基因型分型鉴定;在18个县区布设2002个病虫害测报样点,核心示范区干果等级率提高9.8%,出成率提高11.2%,每亩平均肥料减少20.7%,节本195—493元……
2021年度,研究院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72项,全面开花。
“特别是在解决‘与粮食争地’问题时,枸杞地怎么开发利用,新型栽培技术显现出了巨大潜力。总而言之,平台运作相当良好。”曹有龙称。
服务企业,加速产业升级
产业发展,科研与成果转化是双翼。正因为此,研究院在设计之初就将“百企业”放在了重要位置。
在2022年度工作会议上,研究院与江西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苏州雷允上制药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宁夏医科大学宁夏少数民族医药现代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宁夏中医研究院中药制剂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西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伟,还被聘为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名誉主任。
“这彰显了我们要把枸杞产业做大做强的姿态。研究院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当前面临的形势也是严峻的。”研究院院长、宁夏科技厅党组书记郭秉晨指出。
从“卖枸杞”向“卖枸杞深加工产品”,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首先要围绕高质量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研究院‘智囊团’的作用,在重大项目布局、技术路线设计和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指导。”郭秉晨说。
借助“一院两机制”的灵活性和多元性,围绕企业需求开展创新咨询服务、强化关键技术攻关、扩大交流合作范围,也是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借助东西部科技合作的“东风”,研究院将把“枸杞之乡”品牌擦得更亮。(记者 王迎霞 通讯员 荀晓赟 马鹏 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