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青海尖扎6月26日电 题:从“天方夜谭”到“幸福互助院”:青海高原藏乡的发展“进行时”
中新网记者 张添福
虽深居西北高原大山,但南当村的季节性“空巢”老人和少年儿童,凭着“幸福互助院”,成了大家艳羡的对象。
南当村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贾加乡,全村约60户280人。该乡是纯藏族聚居乡镇,从最低海拔约2000米的村落,到最高海拔4000米的村落,仅一二十公里,全乡地形呈现一个大斜坡。
“随着外出务工及虫草采挖人员增多,季节性‘空巢’老人和少年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成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南当村第一书记丁正军日前介绍。
2018年,南当村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将原党员活动中心改建成幸福互助院,添置日常用具,免费提供午餐,使其成为老人用餐、娱乐、交流的集聚场所。
丁正军介绍,村集体负责承担幸福互助院的水电暖和食材费用,村里党员和其他公益性服务岗位人员,轮流在此服务,实现了老人居家养老、互助度晚年的美好目标。
“我小时候家里环境很不好,母亲一个人拉扯我们兄妹长大,肚子都填不饱。”洛加是南当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说起现在,他眼睛里闪着泪花,“如果我的父母还健在,他们也能享受幸福互助院里的午餐。”
这些年,南当村的新鲜事还不止于此。
图为老年人在“幸福互助院”吃午餐。 张添福 摄“2020年,村里尝试‘积分奖励制度’,将垃圾分类、家建村建和人居环境整治等作为积分内容,农户分类投放可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极大提升了村民的参与度。”丁正军说。
但按过去村里的条件,在南当村建幸福互助院、建立“积分奖励制度”可谓“天方夜谭”——村集体没有一分钱,似乎是难以逾越的障碍。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钱,才能干成这样的事情。如果村民缴不起水电费,村集体可以出钱,但似乎还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洛加眼神中满是骄傲。他说,这得益于脱贫攻坚以来村集体经济“破零”。
谈起村集体经济从“没有一分钱”到成功“破零”,并实现累计,贾加乡乡长杨海林介绍,当地主要依靠光伏电站收益、房屋出租、生态养殖等。
2014年,通过项目支持,南当村建立生态畜牧业养殖场,2019年成立南当村经济股份专业合作社,2020年投入95万元(其中,50万元为中央财政投资,45万元为村集体自筹款)购买犏雌牛,大部分村民入股。翌年便实现收益和分红。
此外,2018年,国家财政向南当村村集体经济注入资金50万元用于发展光伏项目产业,2019年开始,年年收益,除去开发公益性岗位及检修维护设施等开支,始终有结余。
而为支持村民自主发展,2017年,国家拨付南当村互助资金100万元,支持村民发展生产,每个农户可贷款最高额度2万元。
目前,南当村实现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及用电达标,学龄前儿童入园、适龄儿童入学、家庭签约医生覆盖,以及养老保险缴纳、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参合率均达100%。
但南当村乃至贾加乡,仍然保持发展“进行时”。
南当村所在区域,种植的马铃薯在当地颇受欢迎。杨海林介绍,当地正投资百万元建设一个马铃薯储藏窖,“我们计划反季节销售,每斤售价会明显提高,农牧民挣得就更多。”
杨海林还谋划,在当地开展每家每户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粪便都可处理,排出的水甚至可以排到农牧民的地里。这样,就不用花大价钱修大型污水处理厂了。”
危房改造似乎已没有改造空间,“厕所革命”也已推进多年,如今,南当村每户投入1.5万元,正在推进建设浴室。
“要在以前,留守在村里的村民,一年也难以痛痛快快洗上一次澡,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外出时才能洗上澡。”洛加说,“现在方便多了。”
“我们感到最振奋的是产业、生态、乡风、治理和生活等变化,进入有些村民家里,都是木地板,再种点小花小草,大家过上了有滋有味的农(牧)家生活。”丁正军说,今后,村里编入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序列,将使村里的高质量发展更具活力。
“为了一个只有2000多人的乡镇,党和政府投资了3000多万元,为贾加乡正在专门修公路。”杨海林脱口而出的一组数据对比,可见何为“国之大者”,“以前路上会车都很难,今后将是六米宽的柏油路。”
青海省黄南州委常委、常务副州长肖顺琛表示,“过去这十年,我们集中力量增进民生福祉,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补短板、惠民生,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始终保持在80%以上。”
待公路通车,南当村乃至整个贾加乡想必也是另一番风景。而这里只是青海高原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