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6月20日电(张煜欢)每周一上午,年近90岁的葛琳仪都会在浙江省中医院国医馆坐诊。看完最后一个病人通常已过了12时,今天也不例外。
与往常不同的是,今天下午她还参加了一场特别的纪念活动。20日,浙江省中医院举行“国医大师”葛琳仪教授从医6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揭开这60年如一日的“杏林济苍生,橘井传医道”之路。
中医情缘起:“树枝花草”能让人“起死回生”?
在浙江中医界,葛琳仪是第二位获得“国医大师”殊荣的名老中医。而今她从医已60周年,依然耳聪目明、步履稳健。回顾从医之路的开端,她想起了一个故事。
小时候的一个夏天,葛琳仪的弟弟生病了,母亲带着弟弟跑遍了周边的西医院和诊所,可病情还是越来越重。后来家人听邻居说,当地有个老中医或许有办法。果然,老中医仔细对其弟弟望闻问切之后,落笔开出一张药方,按方抓药、煎服几贴后,病情慢慢好转,直至痊愈。
“树枝花草”竟可以让人“起死回生”——亲眼所见中医疗效的葛琳仪,心中埋下一个中医梦,逐步走上这条“寿人寿世”的中医之路。
1956年,国家率先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四地成立了第一批中医药院校。葛琳仪经过刻苦努力考入上海中医学院。
期间,她学习了中医的各门知识,包括中药学、方剂学、脉学、针灸学及内、外、妇、儿等多门课程。“从第二年开始,大家认识到西医正逐渐普及,有其优越之处,同样需要学习。”葛琳仪说,后来学校统一添加了西医基础课程,又系统学习了西医生理、病理、解剖等基础课程。
经过6年寒窗苦读,1962年葛琳仪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被分配至浙江省中医院中医内科工作至今。
大刀阔斧推进改革 牵头制定防疫方案
可以说,葛琳仪的从医之路也是浙江省中医药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历史缩影。
葛琳仪与年青一代医生合影。 浙江省中医院供图葛琳仪以善治咳喘顽疾等肺系疾病而著称。1971年,她主持了“浙江省防治慢性气管炎协作组”工作,先后对七叶一枝花、侧柏叶等52种药物进行了临床与药理研究,在对上万名慢性气管炎患者治疗基础上,制定了慢性气管炎临床分型及治疗规范,筛选出多种有效单味中草药及药方。
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忠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时任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兼浙江省中医院院长的葛琳仪,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她力推学校增设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中药学等专业,结束了浙江中医学院建院20余年来单一的中医专业设置,为学校形成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的学科体系开创了新路径。
当时葛琳仪还规定,使用抗生素需要经过审批,并大胆提出急诊科也要有中医参与的意见,领衔开展中医急诊研究。
每次遇到社会上突发的各种“疠气疫毒”,如2003年“非典”、2008年手足口病等,葛琳仪总是挺身而出,牵头制定防疫药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已是耄耋之年的葛琳仪和医院专家根据病毒的致病特点进行研究,予以清热、解毒、化湿的中医中药治疗,并牵头制定了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诊治新冠肺炎推荐方案。
守正创新、誉满杏林 桃李满天下
“中医药历经千载而不衰,延绵百世而不坠,究其根本,在于传承。”葛琳仪说。
2007年2月,浙江在国内成立首家“名中医研究院”,并挂靠于浙江省中医院,葛琳仪出任首任院长。目前,葛琳仪领衔的“群师带群徒”等模式,已成为传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浙江模式”,在多地推广开来,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医爱好者和慕名而来的学者向其求教。
多年来,葛琳仪还格外重视“创新”。她常说,中医药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促进创新和发展。她力倡中药剂型改革,率先在浙江省中医院开设现代化的中药制剂室,挖掘、开发各学科名老中医专家的验方验药,将其研制成颗粒剂、丸剂、糖浆、气雾剂、膏药、外洗剂等各种剂型,并应用于临床。
从医六十载,这位“国医大师”不求闻达却誉满杏林,淡泊名利却硕果累累。
作为葛琳仪的老同事,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院长肖鲁伟回忆:“葛老心地很善良,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很坦诚地与大家交流。葛老对病人有着无微不至的关怀,用药简练而有效,为素不相识的病人加号延诊、垫付药钱更是常事,她真正践行了‘平常方治大病’的理念。”
“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机遇期,葛老作为‘国医大师’、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在传承与创新中医道路上行稳致远,为岐黄路上的莘莘学子指点迷津,值得所有医疗卫生工作者,特别是中医药人学习和敬仰。”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启峰说。
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浙江省中医院党委书记吴承亮用三句话表达了对葛琳仪的敬仰之心:“蔓蔓日茂,芝成灵华”是其习医之路的真实写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其对中医事业的执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众人眼中德艺双馨的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