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湖。
今天的新南公路位于银川市西夏区东部,起点始于盈南公路,终点止于南梁农场,与通山公路相交。这两天的银川很热,但来到新南公路,燥热会减少很多,在芦花台村路段,道路两侧是高大的白杨树,遮挡住了炎夏的阳光直射,一片清凉。
在美景中穿行
新南公路穿越了整个昔日的芦花乡,可以说是这里的一条交通大动脉。芦花人说,这条路从昔日的一条简陋土路,一点一点变成了如今的风景线。
“我家就住在新南公路边上,过去几十年的时间,这条路一直都是尘土飞扬。”李振新说,他还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新南公路,两边的树不多,虽说是石子路,但到处坑坑洼洼,有大风或者过机动车的时候,整条路就像被土埋了,路两边的田地里,麦苗、玉米等农作物的叶子上,时常挂着一层灰尘。而现在走上新南公路,更像在风景中穿行。
在芦花台村一段,路两边是巨大的白杨树,郁郁葱葱,公交车从北边缓缓驶来,像是从绿色的丛林中开来。新南公路两侧,是成片的农田,快要成熟的麦穗迎风摇晃,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沿着新南公路再往北走,就到了犀牛湖边。犀牛湖位于银川市机砖厂旧址东侧,水域面积2700亩。据当地人讲,这里地理位置低洼,多年集存积水。银川市机砖厂建成后,在此长期挖土制砖,因此在犀牛湖南部形成大面积水坑,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犀牛湖。家住犀牛湖旁,今年64岁的王兴教说,过去没有治理的犀牛湖就是一片野湖,周围是大片的盐碱地,垃圾随处可见,而自从近年来开始综合治理后,如今的犀牛湖,已成为一处湿地公园,开车从新南公路经过,看着车窗外这片广阔的湖泊,让人感觉惬意而舒畅。
老新南公路。
见证荒滩变粮仓
沿着新南公路再往北,就到了昔日的芦花台园艺场,也就是如今的宁夏农科院枸杞综合试验基地。试验基地里,大片的枸杞树郁郁葱葱。从1952年建立芦花台园艺场至今,70年的时间里,宁夏枸杞人在这里,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枸杞新品种的试验、推广。基地的出行和物资运送等,走的都是新南公路。
位于此处的枸杞综合试验基地里,宁夏农科院枸杞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秦垦常年在这里工作,他笑着说,现在从市区开车到这里,还是觉得特别远,可以想象上世纪50年代没有汽车的时候,宁夏枸杞研究的开拓者是如何艰辛。70年来,新南公路上的脚印,记录着宁夏枸杞人的艰辛,也记录着他们的荣耀。而在新南公路的终点——南梁农场,也有着这样的荣耀。
南梁农场二队居民张庆华说,眼前南梁农场的几万亩土地,是当年宁夏农垦南梁农场的兵团战士,一锹一锹开垦出来的。“我是1968年到南梁农场的,当时这里还有很多荒滩。”张庆华说,他们开始一点点平整土地,开挖沟渠,有时候累到拄着铁锹就能睡着。刚来的时候,连住的房子都没有,他们就在地上铺几捆稻草入睡。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南梁农场开垦出了2万多亩的土地。而南梁农场丰收的粮食,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资,正是通过新南公路来回运送,这条路,见证了一片荒滩变粮仓。
越来越美的家园
新南公路两侧,分布着大大小小几十个村庄,这些村庄里的村民,有些是久居于此,有些是移民至此,不管是原住民还是移民,人们在这里扎下了根,将自己的家园,建设得越来越美。
西店庄是新南公路旁的一个村子,位于犀牛湖畔,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银川市地名志》(1988年版)记载,“(西店庄)清末,为安置满民务农在此建‘屯庄’。”在当地村民丁学仁的回忆里,这里曾有过一个挺大的土寨子,直至1958年以前尚且存在。寨子形状四方,南北各有一寨门,墙高七八米,占地约50亩。而与这一历史往事关联密切的,还有一条名为湛恩渠的渠流,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新开渠。宣统元年(1909年),宁夏副都统志锐开垦官荒,安置旗民学习农作。“屯庄”及湛恩渠即为当时之举。
除了原住民,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移民,将家安置在新南公路旁。2012年5月搬迁至此的同阳新村,便是其中之一。在同阳新村,生活着从固原市彭阳县搬迁而来的移民,他们将家安在这里。53岁的居民杨进林说,相比在深山的老家,他们在这里找到了出路和希望,也将新南公路旁的盐碱滩,建设成了美丽的家园。“我们当年就是经过新南公路来到这里的,2011年我初到这里时,路边全是盐碱地,白茫茫的,风沙也大,看得人心里很不是滋味,那时候的新南公路还是窄窄的,坑洼不平。”杨进林说,虽然当时自己觉得心里没底,但他相信,搬到了距离首府城市银川近的地方,总比在山大沟深的老家要好太多,会有很多机会。如今近10年过去了,同阳新村真的变成了当初他们所期望的样子——西面是美丽的犀牛湖,东边是碧绿的田野,从门前经过的昔日坑洼的新南公路,如今平坦通畅,延伸向前。(记者 刘旭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