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海固走向“机遇之海” 国办通报表扬!金凤区获全区唯一殊荣 银川南收费站 将增加两条辅助车道 一把科教融合的“钥匙” 为偏远地区孩子打开科学探索之门 以雷霆之势,深入治理打人者背后问题根源 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整治“山寨证书”刻不容缓 载人航天工程30年 听航天设计师们怎么说 承办法官被诬告不用怕 北京要求餐饮机构限流开放 二连浩特疫情或到拐点 北京朝阳“一病例一专班”消除风险隐患 新增密接2457人 校园沉浸式反诈防骗宣传 学生在“玩本”中识破骗局 常见大麦虫能吃掉塑料垃圾 有望带来垃圾回收新方式 带伞!今日北京雷雨天气仍搅扰 外出需防雨防雷 店铺亏损欲提前解约 遭商场“断电封门” 一站式维权让劳动者不为“薪”烦 营造更加安全舒心的养老环境 云南白族“Z世代”成短视频达人 网秀“最炫民族风” 让鲁菜“出圈”的掌勺人 发展适应产业需求的多样化职业教育模式 开放论文查重服务有助增强学术平台公益功能 江南华南等地将有强降水过程 东北华北黄淮等地有强对流天气 不是白纸黑字,原来超市的价签竟是电子屏 北京大兴区亦庄镇一人在集中隔离期间初筛阳性 相关区域封控、管控 警方通报四川射洪疑似发生夜宵店打人事件:系摆拍 北京涉酒吧疫情持续报告续发病例 吁有轨迹交集者主动报告 120急救的“能”与“为” 和中国天眼一起“追星” 广西老区穷山沟逆袭成“诗与远方” 北京丰台对涉酒吧病例相关街镇等开展连续三天核酸筛查 北京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9例和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2例 “时尚感”和“烟火气”并存 年轻人爱上“赶集” 东西问·人物丨中西文化大家何兆武,如何做“能思想的苇草”? 年轻人爱上用耳朵“读”网络小说 性能再破世界纪录 华中科大图计算机登顶全球榜单 首张银河系中心黑洞照片背后:科学家耗费数十年研究 忙碌“小达人” 丰收“小菜园” “北京明白”高健:这种骄傲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 上海新增本土确诊病例11例和本土无症状感染者26例 上海新增社会面5例感染者 部分餐饮企业开展恢复堂食试点 银川市力争“三新”产业总产值达1800亿元 “90后”党代表:请党放心,未来有我 5月份以来邮政快递实现“揽派双增” 体现物流疏堵成效 多地警方密集开展夏季夜巡 烧烤摊成巡查重点 解决好电子产品回收隐私安全 旧衣物再利用需全链条发力 两岸棋手蒙目隔空对弈 闽台青少年真人扮棋子 河北怀来:发挥区位优势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 (上海战疫录)上海:两起聚集性疫情相应流调和处置工作还在进行中 今年5月以来全国货运持续恢复 上海新增社会面1例本土确诊病例和4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
你当前位置:首页 >国内新闻 >

西海固走向“机遇之海”

2022-06-13 10:37:32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银川6月12日电 题:西海固走向“机遇之海”

新华社记者王永前、孙奕、赵倩

西海固,没有海。

如今,挥别“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过去,曾经光秃秃的荒山,已开垦为“中国最美旱作梯田”,山桃山杏花海漫山、生机遍野;一度树影稀疏的六盘山,勃发起簇簇落叶松绿岛,高山林海、溪水潺潺;留下来的西海固人,在地方党委政府引领下,从植树造林到改土治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正在走向生态红利不断释放的“机遇之海”。

迁出百万人 换得千山绿

“西海固”是宁夏中南部9个县区的概称,西——西吉,海——海原,固——固原,构成其核心区域。“喊叫水”“旱天岭”“水断头”等“求水若渴”的地名,道出往昔缺水、地焦的恶劣生态环境。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天然林资源修复保护工程(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在这里,每平方公里土地理论上最多承载22人,却一度要养活142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通过吊庄移民、生态移民、劳务移民等方式,将123万人搬出大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投入105亿元实施的35万生态移民工程,大大减轻了西海固的人口、资源矛盾,移民得以在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拔掉穷根。与此同时,迁出区800多万亩生态用地和未利用地也得到自然恢复。

47岁的固原市隆德县观堡村村民李小钢,亲眼见证了“迁出百万人,换得千山绿”的变化,更有幸成为山林守护人之一。“变化真是太大了!以前一场大雨都能把庄稼冲走。现在刮再大的风也不见土,看着满山绿色,搬出去的人回来都不敢相信这里曾是自己的家。”

自2016年起,宁夏在西海固地区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目前已有万余名生态护林员上岗,每人年均工资1万元。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天然林资源修复保护工程(5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2003年宁夏全境实施封山禁牧时,马维虎刚刚成为固原市原州区青石林场的一名护林员。禁牧初期,放牧村民和护林员玩“躲猫猫”。但即使自己的大哥上山放牧,马维虎也毫不留情地把羊扣下。“为此我们俩三年没说过一句话。”而今,马维虎感慨乡亲们不仅变得特别支持他的工作,还和他一起“护绿”。

现在的西海固大地已然群山葱茏、梯田层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0%,年平均减少入黄泥沙3000万吨以上。固原市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1.4%提升至目前的27.28%。近期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单中,固原市榜上有名。

近年来,金钱豹等珍稀动物频频现身。大自然精灵们的光临,正是对西海固山水“换装记”最有说服力的认可。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中庄水库(5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不单纯追求增长 更关注质的提升

海拔2110米,在位于六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沟林场,两片试验林地对比显著——一片林子排列密集,但树干细得可怜,树下难觅草本植被;另一片看着稀疏,但阳光通透,地表灌木和草木盎然生长。

种得密一定好吗?这个问题,放在前些年,可能还有不同答案。早在20世纪80年代,造林直接目标是尽快让大山绿起来。种得过密的“高龄树”如今遭遇“成长的烦恼”——密度过大、林分单一、土壤酸化、水源涵养能力下降。

流经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城阳乡的茹河,因地壳变化和河床运动形成旱塬上的瀑布,当地以此发展乡村旅游(2019年10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是时候更新生态建设的理念了。六盘山地区,是建设宁夏南部水源涵养区的重要坐标,也是西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宁夏林草部门2019年启动了“六盘山区高密度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研究与示范”项目。

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院长余治甲一直关注着试验林地的变化。通过不同密度间伐效果的对比,进而确定适宜方式来致力最终形成多树种、多层型、可天然更新的高质量森林生态系统。

“无论当初密集地种,还是如今科学地砍伐,都是为了生态更好。现在生态建设理念更关注质的提升。”余治甲说。

这是5月18日拍摄的宁夏固原市西吉县月亮山(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固原市以流域为基本单元,针对不同山形、沟道、土质等要素特征,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并举,一个山头接着一个山头绿、一个流域接着一个流域攻……仅彭阳一县,森林资源保存面积由27万亩增加到180.16万亩。

中卫市海原县是西海固中“海”的所在地,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其干旱程度之深可谓西海固之最。

在距海原县一个小时车程的老虎村,这里的新貌令人震撼——山坡上,密密麻麻刨挖出用于种树的“鱼鳞坑”;山坡下,移民迁出而废弃的老宅已被草木掩映;道路两旁,新栽种的火炬树迎风挺立,一排排望不到边。

“山沟里的群众迁出后,我们先进行自然恢复,这两年通过人工干预补植补造乔木和灌木,植被更稳定了,景观也更错落有致、色彩丰富。”海原县自然资源局局长田小武说。

他形象地说,过去西海固“天上下雨地下流,肥土冲到沟里头”,现在通过“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谷乔木穿靴子”等治理方式,水不下山、泥不出沟。

生态林建设如此,经济林建设亦如此。

前些年,苗木产业一度成为西海固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针叶多、阔叶少,小苗多、大苗少等种植结构短板逐渐显现,苗木大面积滞销,曾经的“钱袋子”成为“烫手山芋”,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云杉、油松价格以前能卖到五六十块一株,现在十几块钱都没人要,目前基地还有15亩云杉卖不出去。”在固原市原州区流转了400亩地种植苗木的王勇告诉记者。

后来,王勇根据绿化市场变化和政府引导,调整育苗结构,大面积增加了四季玫瑰、大花月季等花卉类及红梅杏、樱桃等经果林苗木。“价格好,市场也好,除了政府绿化采购外,老百姓自家美化庭院也有很大需求。”

5月18日,人们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硝河乡栽植云杉。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山山水水焕然一新,西海固的灵气日益外露。

田小武欣慰地说:“生态建设的阵地不止在大山荒野,触角已延伸到千家万户。以海原县为例,这里以乡村空地、房前屋后等为重点,改善乡村人居环境,让老百姓‘抬头见绿,出门见花’。”

念好“生态经” 走出致富路

“我的‘致富经’就是念好‘生态经’,绿水青山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们不能端着金饭碗挨饿。”西海固人焦建鹏,大学毕业后曾到城市搞广告公司。伴随退耕还林的推进,他10年前又回到老家固原市西吉县龙王坝村“搞生态”。

建立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成立旅游公司……焦建鹏当起致富带头人,把穷乡村打造成颇有名气的旅游村。去年,龙王坝村接待游客达19万人次,人均纯收入达11200元。

“一产利用生态、二产服从生态、三产保护生态,发展林果经济、林下经济、庭院经济,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新渠道。”固原市自然资源局副调研员裴京斐说。目前固原市已培育出近500个乡村旅游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乡村旅游板块和聚集带。

5月18日,人们在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硝河乡栽植苗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在海原县关桥乡,以前百姓在房前屋后栽上几棵梨树,不具规模也没有品牌效应。这两年,当地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还依托村庄面貌,规划了步道、观景台、停车场等服务设施,昔日的西海固山乡被打造成集休闲、旅游及农产品加工一条龙的特色“梨花小镇”。

47岁的关桥乡方堡村村民张小龙在“梨花小镇”租下摊位做起了烧烤生意。连他自己都不敢想,节假日每天竟能有2000元左右的纯收入。“现在树多了、山绿了,守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

实施国家储备林、“碳汇交易”项目,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发展智慧低碳城镇项目……宁夏致力以增绿量、建机制、富百姓为基础做实生态经济。当生态改善政策在西海固大地陆续落地,生态红利不断得到彰显。

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关桥乡梨花小镇(5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当前,乘着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东风,西海固地区正努力通过山林权改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打造“生态经济”新高地等一系列举措,寻找为生态赋能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老百姓对环境质量的需求提高了。这两年国家、自治区层面对生态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都在加大,因此基层更有决心和能力解决老问题、蹚出新路子。”固原市隆德县自然资源局局长马进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