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口6月8日电 题:鱼虾“上楼” 污水“截流”——海南文昌探路近海养殖绿色转型
新华社记者罗江、周慧敏
新建的二层建筑外观与普通厂房无异,里边却别有洞天:跨梁架空结构下,养殖池、给排水管道、供氧管道有序分布……在海南省文昌市,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里建起养殖示范厂房,鱼虾“住进”遮风挡雨的小楼。
养殖户曾广能在养殖示范厂房里给鱼苗喂食。新华社记者郭程 摄
厂房里,宝峙村养殖户曾广能向养殖池投放饲料,“老鼠斑”“蓝瓜子斑”鱼苗快速游动。冯家湾沿海农民世代靠海吃海:爷爷出海捕鱼、父亲上岸养殖,曾广能把鱼塘“搬进”楼房。
作为去年首批入园的养殖户之一,曾广能尝到了工厂化养殖的甜头。前段时间,他销售了20多万尾鱼苗,收入超百万元。“比起传统露天养殖,这里温度恒定、光照可控,空间利用率高,培育高端品种鱼苗很有优势。”曾广能说。
20世纪80年代末,冯家湾优良的海湾和水质吸引大批水产养殖企业进驻,渔民纷纷上岸养殖。在这个全国闻名的“虾苗谷”辐射带动下,文昌市虾苗产量一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近30%。到2016年,冯家湾海岸线上已有987户养殖户,涉及6984人。
然而,粗放扩张下海洋生态频频告急:密布的抽水管道和鱼塘像海岸线上的一道道伤痕,沙滩淤泥化、红树林退化、海水质量下降……
生态之殇反噬着农民的生计。“大家私接管道抽海水,养殖尾水又直排大海。”曾广能说,局部海域水体水质恶化导致养殖效益大幅下降。
针对问题,文昌推动冯家湾一类生态红线区内养殖池塘、养殖场全部退出。清退只是第一步,文昌利用沙港崀地区近7000亩国有土地建设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探求产业转型、群众增收和生态保护的共赢。
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管委会综合办公室负责人刘文龙介绍,园区规划1528亩土地,引导从红树林保护区、冯家湾一类生态红线区以及沙港崀地区退出的460多户养殖户分批入园。同时,建设深海取水工程和给排水系统,统一从近海2公里、水深9米的位置取水,养殖尾水经过四级净化确保达标排放。
图为建设中的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郭程 摄
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一栋栋新厂房拔地而起,企业和科研机构慕名而来。截至目前,园区已引进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渤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16家企业和科研机构。
渤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96亩水产育种基地。基地完全建成后,南美白对虾种虾年产量可达20万对,预计年产值达2.28亿元。依托基因芯片和分子育种技术,该公司还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合作开展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的良种选育。
渤海水产建成的养殖车间。新华社记者郭程 摄
在渤海水产股份有限公司已建成的养殖车间里,光源调节、海水超滤净水、水质监控、自动投饵等设施一应俱全,养殖池饲养着公司自主选育的“广泰1号”南美白对虾品种。企业的工作人员正在开展新品系选育和隔离养殖测试等工作。
企业和科研机构带来的新品种、新技术正惠及入园养殖户。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和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指导下,养殖户开展水产新品种试养。曾广能的养殖池所在厂房的二楼,屋顶采用透明钢化玻璃,自然采光量充足,养殖池中的海葡萄清晰可见。这种藻类可作为高端餐饮食材,市场价格每斤高达50元以上。
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园区推动产学研集聚发展,为养殖业转型升级、养殖户增产增收赋能。通过集成配套关键技术和设备,落地绿色养殖示范项目,实现劳动生产率、养殖收入明显提高,环境负荷、经营风险明显下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