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5月19日电 特色展陈、研学讲座、文创IP孵化、沉浸式展演……近年来,博物馆的功能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不断“出圈”。静默无声的文物,如今更加“热烈鲜活”,构筑起关乎历史文脉的共鸣。让我们走进河南博物院,感受古老文物中萌动的新意。
贾湖骨笛:聆听八千年前的回响
在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馆之宝中,小巧的贾湖骨笛在莲鹤方壶等国之重器的映衬下,稍显得低调,却丝毫未被掩盖光芒。纵使已经跨越八千多年的时光,笛身仍晶莹亮洁,上面整齐排列着七个小圆孔。
从1986年到2013年间,贾湖遗址共出土40多支骨笛,大多为七个音孔,皆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制成。
“贾湖骨笛刚出土时,为确认其乐器属性,专业人员进行了试奏,发现其具有完备的音阶结构,还吹奏了一曲民歌《小白菜》!”曾任贾湖遗址发掘领队的张居中说。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最早的乐器实物,它的发现将中国音乐史的起源提前到了8000多年前。
为追寻华夏正声,让音乐文物“活”起来、“动”起来,成立于2000年的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一直在努力。
“我们就是想去探索一种音乐文物陈列与活化的特殊形式,真正将远古的回响带入现代人的生活。”华夏古乐团首任团长、原河南博物院陈列部主任李宏说。
截至目前,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已复原、复制了包括贾湖骨笛在内的各类音乐文物300余件套,并依托音乐考古学家的研究,根据历代乐谱、文献和民间音乐遗产,编译、创作了100余首华夏古乐。
线下演出几乎场场爆满,还经常开展“云端音乐会”,华夏古乐团的演出足迹,已遍及美国、韩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传递着华夏先民的情感脉动。
妇好鸮尊:把玩三千年前的宝藏
若要论起河南博物院里最“萌”的镇馆之宝,妇好鸮尊想必一定会榜上有名。
这件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青铜酒器,通高46.3厘米、重16千克,造型生动,纹饰精巧,小耳高冠,圆眼宽喙,双翅并拢,昂首挺胸,粗壮的两足与下垂的宽尾构成三个支点,稳稳地蹲坐着。
鸮,是古人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在商代,因猫头鹰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机警诡谲的目光,凶猛搏杀的性情,象征着勇敢和克敌制胜,商人对其有着敬畏崇拜之情,视之为神禽。
而妇好鸮尊的主人妇好,则集王后、将军、祭司、母亲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是我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位女将军。甲骨文中,记载着她能征善战的传奇一生。
“妇好鸮尊的年代属于殷墟青铜二期,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一件鸟形铜尊,机灵可爱的猫头鹰形象深受博物院粉丝们的喜爱。”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说。
围绕妇好鸮尊这一IP,通过对其形状、线条、纹饰进行提炼再创作,河南博物院也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潮”玩产品:考古盲盒、宝物巧克力、冰激凌、冰箱贴、天气预报瓶……2021年12月,河南博物院还推出了首个3D版数字文创“妇好鸮尊”,一经上线便被瞬间抢购一空。
“传承创新、科技赋能,让河南博物院更有力量,让传统文化更具活力。”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说。
杜岭方鼎:走入寻常生活的国之重器
问鼎中原、三足鼎立、一言九鼎……在我国灿烂的文明史上,“鼎”这一器物,向来蕴含着无可比拟的特殊意向。
在郑州老城区中心,有一处3600年前、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的商代都城遗址,被专家认定为商朝第一个都城“亳都”。这里先后出土青铜礼器200余件,以及刻有文字的牛骨,其中就包括早商青铜重器——杜岭方鼎。
1974年,两件“长相”几乎一样的青铜方鼎在郑州杜岭街被发现。稍大的被命名为“杜岭一号方鼎”,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稍小的“杜岭二号方鼎”,被河南博物院收藏。
杜岭方鼎形体厚重,双耳,斗形方腹,四个圆柱形空足,器表则饰以兽面纹、乳钉纹,给人庄严肃穆之感,不仅制作工艺令人叹为观止,更成为研究商代早期社会图景的重要实物资料。
时光荏苒,如今,厚重的杜岭方鼎不再只是被静默地馆藏,早已化身丰富多彩的文创产品。
灵感来源于杜岭方鼎的玻璃方杯,霸气十足,炯炯有神的双目,似乎在不停引人用它品一杯佳酿;萌态十足的杜岭方鼎胸针,让青铜器有了别样的时尚感;以杜岭方鼎为原型设计的卡通“小杜岭”,还成了河南博物院虚拟讲解员,为参与者带来全新的体验……
“其实,每一代年轻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演绎着传统文化。”现任河南博物院文创办市场总监的“90后”姑娘刘维说,“年轻人和传统文化的距离并不远” 。
记者:袁月明、任卓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