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5月16日电 (记者 陈静)集中空调系统被比喻为建筑的“呼吸系统”,保障着建筑内的空气环境质量。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隐匿性强、潜伏期长、传播快的特性,对各类公共建筑的空调系统启用提出了挑战。
“由于新冠病毒在气溶胶中存活的时间可以达到3小时以上,加上传染性大大增强,使得在密闭环境中通过气溶胶、气流远距离传播,愈加受到关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感染控制专家朱仁义16日指出,不断积累的气流传播案例、动态清零的政策要求都意味着,人们需关注空调传播问题。他建议,对空调系统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
同济大学教授沈晋明认为,公共建筑空调通风系统防控运行管理,应从“病毒特性”与“空调系统性能”两大基点出发。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特性,对各类公共建筑的空调系统启用提出了挑战。他指出,采用“重点减少室内生物负荷,有效防范”“重点减少建筑空间内空气传播”二大对策,可实现高效防控病毒传播的目标。
记者16日获悉,在中国建筑学会与上海市建筑学会的指导下,由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暖通专业委员会等共同主办的“城市疫后集中空调系统设计研讨会”线上举行。研讨会围绕“城市疫后公共建筑空调系统设计”的话题,邀请专业学会、运行管理、设备制造等领域的专家各抒己见。
朱仁义直言,感染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毒株所导致无症状感染者增多,隐匿传播增强,早发现、快速追踪溯源变得愈加困难。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暖动副总工程师陈刚指出,集中空调系统应有30%新风量,同时对空气处理机组提供相关标准的高效过滤装置,并考虑装设紫外线装置。他特别强调疫情期防控间,空调系统设备科学维护的重要性,并留意维护人员的防护。
Omicron变异毒株流行下,建筑中现有的集中空调系统是否会成为风险传播的途径?是否具有足够的“韧性”来抵御风险?需采取哪些措施和手段来实现安全可靠的目标?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主任张俊杰指出:“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去回答和解决。”张俊杰表示,“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指导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集中空调系统的适应性设计和改造,构建起相关的标准、导则和指南,也是我们工作的方向。”他希望各方以“横向整合、纵向贯通”的合作模式,搭建起平台,体系性研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建筑集中空调系统关键技术”这一课题,为构建安全健康的“韧性城市”贡献智慧。
上海胜洁空气净化设备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王慧指出,气溶胶是细菌病毒在空气中扩散传播的主要载体,它可以长时间保持悬浮在空气中,是控制病菌、病毒传播里最难解决的痛点,特别是对于缺乏自然通风的室内空间。这位专家从气溶胶传播与控制的角度,针对不同类型的集中空调系统提出了对应的气溶胶污染物的控制方案。上海是国际商业中心。中粮大悦城集团规划设计部机电总监杨晓辉认为,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而言,不仅仅要应对线下分流的挑战,还要主动完善中央空调通风系统。
在胜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全辉看来,当前中国暖通和净化领域的相关技术水平,无论是理论研究、规范设计,还是设备应用与运行管理,都已站在较高的新台阶上。他认为,中国现在拥全链条的技术人才,在集中空调系统精细化研究基础上,以数字科技赋能,做足自动控制、在线监测和数据服务等,才能把楼宇打造成全生命周期、会呼吸、健康安全的人居环境。
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伟雯表示,上海地铁在疫情防控期间虽然全网停运,但是仍然安排了近7000人在岗值班,主要任务是对轨道及地下站房密闭空间进行防疫、消杀。今后,企业不仅将按相关要求,对集中空调设施进行表面消杀、过滤网更换,还要针对空气气溶胶传播采用复合静电和紫外线消杀。王伟雯透露,未来设计建造新的地铁时,上海将充分运用智能控制、在线监测、数据服务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打造让民众放心、省心、舒心的地铁呼吸环境。
医疗机构的空调系统如何实现科学设计,并保证安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叶丹表示,不同的场合,比如:方舱医院和医院其他普通区域,气流组织复杂,需要医学、暖通工程等跨学科专家联合指导集中空调系统的设计。她指出,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思考“平疫结合”的空调运维方式非常必要,并认为,新建系统应从顶层规划入手,新建医院应保持未来十年的先进性、前瞻性和系统扩容的可能性。叶丹以其所在医院为例,指出,中央空调“平疫结合”有三个关键点:复合净化消杀,状态监测和自动控制,气流组织快速计算;同时,通过空气品质传感器收集空气数据,可将安全、健康、舒适性指标量化,为下一步系统运行效果评估、感控方式结合、改造扩容储备数据支持。(完)